跳到主要內容

8A病房醫生中招隔離 發現鄰床全是同僚病榻中互相抽血幫輕前線長青網文章

2018年03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3月06日 18:35
2018年03月06日 18: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沙士15周年之重返現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源頭病人劉劍倫將沙士病毒帶入本港,由他入住的京華酒店和求醫的廣華醫院開始,逐步蔓延至威爾斯親王醫院、淘大花園以至整個香港。面對未知疫症威脅,醫護無懼堅守前線,甚至主動請纓治療沙士病人。15年後,我們重返廣華及威院8A病房,與當年有份抗疫或染病的醫護,細說當年今日。有醫生指醫療系統應多演習,以防疫症再來襲。
15個寒暑足夠讓兩鬢變白,但磨不掉深刻記憶。沙士一役,威院有114名醫護染病,包括內科醫生王紹明,留醫20天,曾惡化至轉身也氣喘,幸而默默耕耘的同僚讓他感覺非孤身作戰,終成首批康復醫護。內科損兵折將,時任腦外科病房經理徐仕途借調到隔離病房支援,保護衣下熱汗交叠,身體勞累遠不及壓力煎熬。今日回望,他慶幸團隊齊入齊出,「如果真係有個落唔返嚟,就算沙士(抗疫)幾成功,都覺得對同事唔住」。
「戴氧氣罩都唞唔到氣」
威爾斯親王醫院在2003年3月爆發沙士,王紹明當時剛完成內科及血液科專科訓練,在8A及8B病房當值。他記得3月9日休班,在家突然冷得發抖,流鼻水、周身骨痛,以為患流感。
翌日王紹明上班,護士長告知病房至少一半醫護人員病倒,才知事有蹺蹊。院方緊急為出現病徵的醫護檢查,發現當中23人需即時入院,他便住進臨時改作隔離用途的急症室病房,鄰床全是同僚。
他自言向來健康,最初病情輕微,有份治療、現職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的許樹昌告知其中一邊肺「花咗」,他仍未知驚,「都係有啲咳啫」;翌日再照肺「第二邊都花埋」。當時醫學界未知沙士底蘊,治療如摸石過河,用藥無效,「燒唔退,個肺越嚟越花」。留醫第二周病情惡化,「戴住氧氣罩都覺得唞唔到氣」。
沙士病人需隔離,王隔着電話着家人不必擔心,他信任抗疫團隊,「最好嘅同事喺晒度」;然而每日都有人送入深切治療部,病房氣氛沉重,原本照顧自己的醫護「幾日後瞓埋喺你側邊」,「望出去個天灰濛濛,望落地下又灰濛濛,個窗仲要裝兩支嘢(窗花),好似坐監」。
內科醫護相繼倒下,難維持病房運作,徐仕途於是與外科團隊借調到內科支援,當上Dirty Team。他向下屬表明難保「中唔中獎」,「我只敢包我係最後走嗰個」。問他曾否擔心染病,他以士兵被徵召上戰場作比喻,決意堅守前線。當時有醫護留在醫院宿舍休息甚至私家車當睡房,徐與太太豁達面對,下班後如常返家,最多睡覺時「開個窗」。
徐說最無力是眼見病人情況變差,除了插喉助呼吸,已無其他事可做;尤其部份人已惡化至無法自行呼吸,稍具經驗的醫護均知逆轉機會微。
醫護每次接觸沙士病人,均要穿全套保護衣,非常翳焗。疫潮後期漸入初夏,人人大汗淋漓。同僚體力透支,王紹明看在眼裏。他轉用類固醇和抗病毒藥利巴韋林後逐漸好轉,可以落地行,即幫忙派餐、與其他染病同事互相為對方抽血,包括稍後留醫的威院前院長馮康。王在3月29日出院,屬首批康復醫護,沒有出現骨枯等後遺症。
外科經理成亞洲英雄
兩人現仍在威院服務,王現職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顧問醫生,當年硬仗,令他更體會病人感受,簡單鼓勵說話,或是令對方重燃希望的火柴。徐仕途則是外科部門運作經理。由中大前校長沈祖堯帶領的威院抗疫團隊獲《時代》雜誌選為2003年亞洲英雄,徐是其中一員。
■記者袁樂婷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