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智慧城市藍圖 翻炒施政報告鼓勵市民以步當車創科局長:非常進取長青網文章

2017年12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2月16日 20:35
2017年12月16日 20: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政府昨公佈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勾劃出未來五年發展計劃,在六大範疇中提出短中長期多項措施。當中以「智慧出行」的篇幅為最多,政府將設置交通探測器和新一代咪錶,以提供實時交通情況和泊車空位資訊;且為鼓勵市民以步當車,於部份行人通道加裝上蓋等。有立法會議員批評藍圖保守,重複施政報告內容。
記者︰張文鈴
藍圖將多項措施分為「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六大範疇。為方便市民了解交通狀況,政府於2020年在所有主要幹線安裝約1,200個交通探測器,提供實時交通資訊;2021年開始試行在路口設置能感應行人及車輛的智能交通燈系統;由2019/20年度起安裝新一代咪錶,支援不同支付系統,包括流動應用程式遙距繳費,並提供實時泊車空位資訊。
遙距繳隧道費
政府亦計劃安裝車內感應器讓駕駛者接收實時交通資訊和遙距方式繳交隧道費,而毋須設置收費亭;新建的將軍澳——藍田隧道將於2021年啟用時採用毋須設置收費亭的自動收費系統。為鼓勵市民以步當車,藍圖提出「香港好.易行」,包括提供清晰的步行路徑資訊、安全的步行環境等,例如在部份連接公共交通設施的行人通道加裝上蓋,加強灣仔和上環之間的行人連繫展開研究,政府流動應用程式內的步行路徑資訊亦將逐步由銅鑼灣及九龍東擴展至其他地區。
今年6月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顧問報告曾建議,政府制訂監察關鍵績效指標(KPI),定期評估計劃成效,惟今次藍圖未見有關指標。楊偉雄表示,每個地方發展智慧城市路向不同,指標亦有所不同,因此首要是大家要有共識,達到一個大家都接受的指標。楊偉雄又指,藍圖是「非常之進取」,反映政府在發展智慧城市踏出一大步。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則認為,藍圖方向務實,惟政府未跳出官僚框框,設定目標較保守,當中的政策建議全部缺乏新意,全部都是政府部門已經進行中或者決定進行的項目,部份項目更是國外已做過,跟施政報告如出一轍。他又指,藍圖與早前顧問研究報告中具體、進取的建議措施差距甚遠。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