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柏金遜患者 耍太極 跳舞防跌醫學界研磁場刺激腦部 改善活動障礙長青網文章

2017年12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2月08日 20:35
2017年12月08日 20: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講醫講腦系列五】手震腳震、半邊身僵硬及行動緩慢,是柏金遜症的3大症狀。腦神經科醫生表示,柏金遜症為難以根治的腦退化疾病,患者病齡越大,退化越嚴重。患者宜多做伸展運動,紓緩僵硬症狀,建議可學習太極或跳舞,有助改善平衡力及防跌。藥物治療及腦科手術可改善部份人病情,醫學界正研究用磁場刺激患者腦部,以改善活動障礙。
記者:梁麗兒
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陳然欣表示,數據顯示60歲以上人口中,約1%罹患柏金遜症,但隨着人口老化問題加劇,預計柏金遜症患者人數會上升。
10%個案65歲以下發病
以威爾斯親王醫院為例,專科門診每周接獲7宗懷疑柏金遜症的新症個案。臨床上多數人在65歲或之後發病,約10%為65歲以下人士,以40、50歲為主,也曾有29歲年輕病人確診,估計或與基因突變有關。
大部份柏金遜症個案的成因不明,醫學界推算有5%至10%患者受遺傳基因影響。發病機制與大腦基底層的「黑質」區退化有關,導致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不足,影響四肢功能,故患者會有手震、僵硬症狀。另外,患者的血清素水平也會因而下降,以致情緒緊張低落。
陳然欣指,柏金遜症有3大症狀,包括靜止手震,雖然四肢也會震動,但手震會較為明顯,如坐下跟人談話時會明顯察覺手震。其次是半邊身僵硬,如右手右腳開始,之後蔓延至左手左腳,患者較難提起腳走路,常見會「隻腳拖住地下行路」或手指不靈活,難以扣衣鈕等。第3種症狀是行動緩慢,患者因手腳僵硬影響活動能力,致走路緩慢,家人會發現患者越行越慢。
不少人忽略以上症狀,誤以為是因年紀大或退化引起,往往拖延一、兩年才求醫。陳指,患者退化加劇,或連腦部其他區域也受影響,引起如記性轉差、有幻覺或吞嚥困難等症狀。
醫生多靠臨床診斷為患者斷症,又可用抽血、電腦掃描等檢查,排除其他病的可能,如甲狀腺問題或腦腫瘤等。陳稱,若確診柏金遜症,會視乎病情提供不同治療。病情對生活影響不大,病人可考慮多做伸展或運動如游泳,以紓緩僵硬症狀。
頭顱磁刺激療法 有效期4周
另外,建議患者可練太極或跳舞,提升平衡力及防跌。如症狀嚴重,或需服食多巴胺補充劑、止震藥物等作改善。用藥多年,藥物開始無效的病人,或要做開腦手術,即「深層腦刺激術」,將電極植入腦部,透過電刺激腦細胞改善症狀。大部份完成手術的患者,生活也獲改善,可上班或外出。
醫學界近年鑽研其他新療法,包括「頭顱磁刺激療法」,利用磁場刺激患者腦皮層,藉此激活腦細胞,改善活動障礙,屬無創及安全療法。陳指,中大去年與理大進行相關試驗研究,安排12名患者接受治療,有8人的活動能力獲改善,個別病人效果最長達3、4周。
惟當療程停止後,患者便回復原狀,並會繼續出現症狀。中大正研究此療法成效,包括患者要進行多少次及需多少治療時間才達到較佳效果,希望未來可發展成有效治療。
註:本系列完結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