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港大下任校長人選昨曝光,勢由美籍華裔學者張翔出任。但他的行政經驗不足、內地背景及爭取中央政府資助的方針,已在港大師生間惹爭議。遴選委員會的校友代表、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昨表明未有投張一票。有港大生指,港大應放眼國際,不應側重內地。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及現任校長馬斐森均拒確認人選。
記者:周婷 林偉聰
消息稱,港大校長遴選委員會在4名人選中,投票選出華裔美籍學者、光電學家張翔出任港大新校長,有關任命仍有待港大校委會通過。遴選委員會主席李國章昨被問及消息時未有確認,僅稱委員會有保密協議,「如果有乜消息流咗出去呢,嗰個人就係冇誠信、冇道德」。至於現任校長馬斐森亦三緘其口,昨日在公開活動前後均避答記者問題。
據了解,張在交予委員會的建議書中建議港大應「面向中國」,提倡港大主動與中國不同大學合作,甚至接觸中國教育部以獲中央資助發展科研,親中背景引起港大師生關注。
葉建源稱無投票予張翔
遴選委員會校友代表、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昨稱遴選委員會有嚴格保密制,目前不可透露自己投票的理由及其他詳情,但認為自己需要向校友交代投票取向,承認自己並無投票給大新校長人選張翔,而是支持另一候選人。葉建源又指加入遴選委員會目的之一是監察遴選過程是否合乎程序公義,他認為至目前為止,整個過程無出現不公。
有港大學生對張翔的背景存擔憂,工程學院四年級本地生陶同學認同內地雖擁有龐大資源,但港大的定位向來是國際化大學,「唔係淨係target某一個地方」,擔心一旦張上任或令港大發展側重某一個地方,造成偏頗,質疑是否有其他校長人選可考慮。
教育及社會科學一年級本地生王同學認同爭取資金有好處,但新校長目前似乎忽略了學術自由,認為港大比較多學生有政治立場,現階段未必適合一個有內地背景的校長。
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三年級內地生徐同學就坦言對於新校長具內地背景沒有太多關注,又認為港大本身有很強的學術自由傳統,不擔心會因一名內地校長而影響。他認為,當校長更重要是執教跟管理的能力,希望張可以來港大多接觸學生跟教職員,提升對港大的認識。
港大發言人回應就遴選新校長的查詢,指港大有既定程序遴選和任命新校長,指須於所有程序完成後才有任何公佈。
學生心聲
徐同學(左)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三年級內地生
「港大本身有很強的學術自由氣息,我從來都沒有擔心港大的學術自由會因為一名內地的校長而受到影響。」
王同學教育及社會科學一年級本地生
「如果佢好唔接受意見,就會唔鍾意,但內地人都會有好聽人意見嘅,咁如果佢係明白事理,我覺得係冇問題。」
記者:周婷 林偉聰
消息稱,港大校長遴選委員會在4名人選中,投票選出華裔美籍學者、光電學家張翔出任港大新校長,有關任命仍有待港大校委會通過。遴選委員會主席李國章昨被問及消息時未有確認,僅稱委員會有保密協議,「如果有乜消息流咗出去呢,嗰個人就係冇誠信、冇道德」。至於現任校長馬斐森亦三緘其口,昨日在公開活動前後均避答記者問題。
據了解,張在交予委員會的建議書中建議港大應「面向中國」,提倡港大主動與中國不同大學合作,甚至接觸中國教育部以獲中央資助發展科研,親中背景引起港大師生關注。
葉建源稱無投票予張翔
遴選委員會校友代表、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昨稱遴選委員會有嚴格保密制,目前不可透露自己投票的理由及其他詳情,但認為自己需要向校友交代投票取向,承認自己並無投票給大新校長人選張翔,而是支持另一候選人。葉建源又指加入遴選委員會目的之一是監察遴選過程是否合乎程序公義,他認為至目前為止,整個過程無出現不公。
有港大學生對張翔的背景存擔憂,工程學院四年級本地生陶同學認同內地雖擁有龐大資源,但港大的定位向來是國際化大學,「唔係淨係target某一個地方」,擔心一旦張上任或令港大發展側重某一個地方,造成偏頗,質疑是否有其他校長人選可考慮。
教育及社會科學一年級本地生王同學認同爭取資金有好處,但新校長目前似乎忽略了學術自由,認為港大比較多學生有政治立場,現階段未必適合一個有內地背景的校長。
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三年級內地生徐同學就坦言對於新校長具內地背景沒有太多關注,又認為港大本身有很強的學術自由傳統,不擔心會因一名內地校長而影響。他認為,當校長更重要是執教跟管理的能力,希望張可以來港大多接觸學生跟教職員,提升對港大的認識。
港大發言人回應就遴選新校長的查詢,指港大有既定程序遴選和任命新校長,指須於所有程序完成後才有任何公佈。
學生心聲
徐同學(左)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三年級內地生
「港大本身有很強的學術自由氣息,我從來都沒有擔心港大的學術自由會因為一名內地的校長而受到影響。」
王同學教育及社會科學一年級本地生
「如果佢好唔接受意見,就會唔鍾意,但內地人都會有好聽人意見嘅,咁如果佢係明白事理,我覺得係冇問題。」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