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穎霖年屆15歲之時,已經歷第三度隱蔽,幸獲社工協助重返社會,直至今年21歲,她才自覺「完全走出隱蔽」。社工指,穎霖已算幸運,但社會仍有不少「漏網之魚」,冀各界對隱青多加關懷。
「好似毒男追女仔」
患有讀寫障礙的穎霖,小一留級重讀,再因學業壓力太大而兩度停學共一年半,「全年喺屋企打機、瞓覺」。讀至中一上學期,已屆15歲的穎霖決定退學,第三度隱蔽在家,一隱就5年。穎霖父母關係欠佳,母親是精神病患者,曾試過搬屋時在街上病發,不斷罵她和其他路人,令她情緒跌至谷底,萌生自殺念頭,「試過幾次想死,上網搵點死先最舒服同一定死到」,最終其父親輾轉向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求助。穎霖自覺今年起才算「完全走出隱蔽」,現正接受職業志向等訓練。
服務處社工袁梓齡最初靠親筆寫信,成功打動穎霖。她形容社工接觸隱青的手法有如「毒男追女仔」,一般先寄親筆信自我介紹,不會直接致電或上門。已從事隱青服務十年的她至今寄逾300封信,「之後會連小禮物或食物一齊寄,佢有冇拆嚟睇同食,都係signal(信號)」,待時機成熟就相約在家附近見面或上門探訪,「家長係卧底提供有關隱青嘅線報,但千祈唔好太急躁,有啲會逼個仔出嚟見我哋,咁反而唔好」。
該處另一社工阿蘇其後花約兩年協助穎霖重投社區。阿蘇形容穎霖是相對容易處理,因其父願意求助,社工才有機會介入,呼籲各界關注。
■記者李詠希
「好似毒男追女仔」
患有讀寫障礙的穎霖,小一留級重讀,再因學業壓力太大而兩度停學共一年半,「全年喺屋企打機、瞓覺」。讀至中一上學期,已屆15歲的穎霖決定退學,第三度隱蔽在家,一隱就5年。穎霖父母關係欠佳,母親是精神病患者,曾試過搬屋時在街上病發,不斷罵她和其他路人,令她情緒跌至谷底,萌生自殺念頭,「試過幾次想死,上網搵點死先最舒服同一定死到」,最終其父親輾轉向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求助。穎霖自覺今年起才算「完全走出隱蔽」,現正接受職業志向等訓練。
服務處社工袁梓齡最初靠親筆寫信,成功打動穎霖。她形容社工接觸隱青的手法有如「毒男追女仔」,一般先寄親筆信自我介紹,不會直接致電或上門。已從事隱青服務十年的她至今寄逾300封信,「之後會連小禮物或食物一齊寄,佢有冇拆嚟睇同食,都係signal(信號)」,待時機成熟就相約在家附近見面或上門探訪,「家長係卧底提供有關隱青嘅線報,但千祈唔好太急躁,有啲會逼個仔出嚟見我哋,咁反而唔好」。
該處另一社工阿蘇其後花約兩年協助穎霖重投社區。阿蘇形容穎霖是相對容易處理,因其父願意求助,社工才有機會介入,呼籲各界關注。
■記者李詠希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