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What we are reading:蒙娜麗莎的右眼長青網文章

2017年11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1月26日 05:35
2017年11月26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達文西畫作《救世主》上周拍賣,雖然打破藝術品售價紀錄,但不少人仍懷疑不是達文西真迹。疑點之一,在於畫中耶穌手上的水晶球:驟眼看來它無甚特別,不過物理學常識告訴我們,球無論是用那種透明物料製造,都會把光折射,透過球看的影像會有扭曲。偏偏,這幅畫卻像完全「當水晶球無到」,穿透球的影像和耶穌的衣服完美接合。
藝術創作可以天馬行空,不符科學又有何大不了?對其他畫家來說這是常理,但達文西不是,因為他向來講究藝術要結合科學。例如他畫人像,會注入親身解剖幾十個屍體的觀察,務求準確刻畫各組肌肉如何控制身體動作(由伸手至轉身甚至笑容);為了造馬雕塑,他也解剖過馬;他亦是最早運用光學和視覺知識,增強畫作真實感的畫家。大家上網找《蒙娜麗莎》圖像放大來看,會發現她的右眼瞳孔比左眼大,據估計這或是表達她剛看見右邊出現一個重要人物,有瞳孔放大這反射動作!《救世主》裏耶穌的手是用較實線條繪畫,身體和面部則畫得稍為朦朧,這是模仿人的視線對遠近物件感覺不同清晰度,令到那對手像從畫的平面突了出來;《蒙娜麗莎》的似笑非笑,也是用上這技巧。
達文西近三十歲時寫給米蘭軍閥的「求職信」裏,頭十段形容自己的科技才能,包括設計橋樑、水利工程及裝甲車、大炮等軍事機械(只差沒有羅家英版達文西的「攞你命三千」),只在第十一段順帶一提自己畫畫也有一手。可見儘管後世集中推崇他的畫作,他骨子裏不自認是個藝術人。既然達文西這樣了解和重視科學,怎會忽略區區的折射?
對,我們就是對達文西期望特別高,因為這才符合他在我們心目中的級數,新書《Leonardo da Vinci》的作者Walter Isaacson稱之為「達文西效應」。
正如見過Steve Jobs的人不一定有料,就算認識達文西,又有何得着?作者認為有,因為他的天才是可以學習的。第一是觀察力,達文西深信對事物仔細觀察每一個組件和細節,然後才嘗試了解全面;他把這技巧比喻為看書,整頁「看」沒有意思,必須每個字讀。單是對馬的興趣,引領他從觀察馬的跑動,到解剖馬屍(以及和人體構造比較),到如何設計更清潔的馬廄、餵飼裝置等。第二是近乎偏執、但不為甚麼的好奇心。他的筆記有不少是提醒自己的「待辦事項」(to do list),例如研究啄木鳥的舌頭、流水的漩渦、如何在圓形中劃正方形等。最後,是知識運用毋須分門別類。這些卻正是香港教育制度的相反,官員甚至寧可迫學生看李飛,要出個達文西,難矣。
姚崢嶸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