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去年9月推出,衞生署公佈,至今約4萬人接受檢查,當中逾5,000人發現大便隱血,需轉介做大腸鏡檢查,最終3,089人發現有癌前病變大腸腺瘤,291人更證實患大腸癌,比率達6.5%,較預期的3%高。第三階段計劃下周一擴展至62至65歲人士,衞生署呼籲合資格人士參與,及早檢查預防大腸癌。
記者:嚴敏慧
政府去年推出為期三年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首兩階段涵蓋66至71歲香港居民,至今有逾4萬人參加,佔合資格人士約一成。
近七成人發現良性瘤
衞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醫生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5,286人參與者(佔13.5%)大便隱血測試呈陽性,當中4,501人完成大腸鏡檢查,最終291人(即6.5%)確診大腸癌,3,089人(即68.6%)發現有良性大腸腺瘤,其他問題如大腸發炎等則有594人(即佔13.2%)。
程卓端坦言,確診大腸癌比率達6.5%感「少少意外」,承認數字較預期的3%高;但瘜肉轉變為癌症需時十年或更長,現篩查由年紀較大人士開始,有機會推高患癌比率,料之後數字會回落。她又指,發現有大腸腺瘤的參加者,其腺瘤已被切除,能有效避免日後演變成癌症,而確診大腸癌者亦已獲安排轉介,認為計劃有效預防及盡早治療大腸癌。
她補充,第一階段的55宗大腸癌個案,60%人屬於早期,相較以往非經篩查發現病人僅40%屬於早期,篩查有效更早發現病人。
在已進行逾4,000宗腸鏡檢查中,暫時有25宗併發症個案出現,包括21宗出血、1宗穿腸和3宗其他併發症,所有人經治療後已康復。程卓端重申,腸鏡本身有風險,現時出血個案比率每百宗有0.5宗,較預期每100宗有1宗為低,穿腸個案則預期每1,000宗不超過1宗,現為每千宗0.2宗,全部均達標。
計劃目前接受1946至1951年出生及沒有大腸癌症狀人士參與,下周一起將推展至1952至1955年出生的人士(62至65歲),合資格人士可獲政府定額資助最多540元,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以及7,800至8,500元做大腸鏡檢查。
記者:嚴敏慧
政府去年推出為期三年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首兩階段涵蓋66至71歲香港居民,至今有逾4萬人參加,佔合資格人士約一成。
近七成人發現良性瘤
衞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醫生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5,286人參與者(佔13.5%)大便隱血測試呈陽性,當中4,501人完成大腸鏡檢查,最終291人(即6.5%)確診大腸癌,3,089人(即68.6%)發現有良性大腸腺瘤,其他問題如大腸發炎等則有594人(即佔13.2%)。
程卓端坦言,確診大腸癌比率達6.5%感「少少意外」,承認數字較預期的3%高;但瘜肉轉變為癌症需時十年或更長,現篩查由年紀較大人士開始,有機會推高患癌比率,料之後數字會回落。她又指,發現有大腸腺瘤的參加者,其腺瘤已被切除,能有效避免日後演變成癌症,而確診大腸癌者亦已獲安排轉介,認為計劃有效預防及盡早治療大腸癌。
她補充,第一階段的55宗大腸癌個案,60%人屬於早期,相較以往非經篩查發現病人僅40%屬於早期,篩查有效更早發現病人。
在已進行逾4,000宗腸鏡檢查中,暫時有25宗併發症個案出現,包括21宗出血、1宗穿腸和3宗其他併發症,所有人經治療後已康復。程卓端重申,腸鏡本身有風險,現時出血個案比率每百宗有0.5宗,較預期每100宗有1宗為低,穿腸個案則預期每1,000宗不超過1宗,現為每千宗0.2宗,全部均達標。
計劃目前接受1946至1951年出生及沒有大腸癌症狀人士參與,下周一起將推展至1952至1955年出生的人士(62至65歲),合資格人士可獲政府定額資助最多540元,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以及7,800至8,500元做大腸鏡檢查。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