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零先兆 無血上腦 心源性中風急增宜定期量血壓 控制飲食長青網文章

2017年11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1月17日 22:35
2017年11月17日 22: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講醫講腦系列二】本港八成中風病人屬缺血性中風,腦部因缺乏充足血液供應,導致腦組織壞死或腦功能出現障礙。腦神經科專家指出,缺血性中風中,尤其不能忽視因心臟問題引發的心源性中風,因近年有持續上升趨勢,出事前可以連心律不正的徵兆也沒有,一旦發病,血塊有較高機會堵塞心臟供血到大腦的主要動脈或血管,形容是最嚴重的一種中風。
記者:于健民
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學副教授梁慧康表示,近年心源性中風個案急增,以威爾斯親王醫院的中風科病房為例,現時近一半病人屬於心源性中風,比率相較10年前有明顯上升。
梁指,心源性中風源於心臟衰竭、心肌炎、冠狀動脈閉塞等常見的心臟疾病。心房顫動也是一大誘發因素,根據中大醫學院早前一項研究,威院接收因為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病人,由1999年的84人急增至2014年的321人,推算本港的相關個案也在15年間增加逾2.8倍。
理論上心源性中風發病前會出現心律不正、心跳加速等症狀,但梁稱,臨床上也有不少病人在發病前全無先兆,「連驗血都正常」,也不會在發病前先有「小中風」等警號,變相有機會是防不勝防。
30歲男病發致半癱
梁稱由心臟功能問題引發的中風,理論上可以從避免風險因素開始進行預防,例如戒煙、戒酒及多運動,少吸收油、鹽、糖及膽固醇等。臨床上心源性中風個案並沒有明顯的年齡區別,臨床顯示,較年輕如30多歲的患者也有,不排除與近年心臟病患者年輕化有關。
該名30多歲男病人本身有心臟疾病,梁指,病人一直服用舊式的薄血藥,不過凝血指數(INR)長時間飄忽不定,一段時間後藥物效果不顯著,「之後冇耐就突然血管塞咗」,半邊身體癱瘓,確診腦中風及心瓣收窄等心臟功能問題,最終需接受微創手術才能恢復活動能力。
梁指,心源性中風與其他缺血性中風一樣,高血壓是重要的指標,提醒市民應有定期量度血壓的習慣,如上壓多次達130mmHg(毫米水銀柱)以上,需多加留意。大部份家用血壓儀除提供上下壓的數值外,也可以量度每分鐘心跳;如數值時常偏高或偏低,又或沒有固定規律,應接受詳細心電圖檢查。不少人會透過調節飲食習慣來降低血壓,但他指出,如「減鹽」一段時間後,血壓仍無下跌迹象,也應諮詢醫生意見。
註:人口老化加上腦科疾病的患者持續上升,《蘋果》與中文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合作,一連5個周五為讀者解構常見腦病,防患未然。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