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足土炮恐絕迹 名宿轟體制差長青網文章

2017年11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1月05日 20:35
2017年11月05日 20: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上月香港對馬來西亞的亞洲盃外圍賽港隊當晚11名正選球員中,僅得兩人是本土出生的香港人,是港足土產成份的歷史新低。
本報訪問兩位已轉任教練的球壇名宿李健和及高尼路,「悲觀派」李健和認為港隊毋須求佳績,應給予華人球員更多上陣機會;「樂觀派」高尼路則相信,港青訓不斷進步,相信未來有更多土產大港腳。
記者:曾偉龍
土炮李健和:戥港人冇份踢唔抵
踢而優則教,在球員生涯贏盡榮耀的東方足球隊教練李健和,說起華人球員在港隊一直缺乏機會,指教練金判坤為足球理念爭取佳績,非為香港足球發展。他又歸咎職業足球發展不理想,青訓球員「培訓到16、17歲就嗌停,咪去考大學囉」,並指香港隊不應介意成績,「戥香港球員出場機會少唔抵,係咪有啲位置可出多兩、三個?」
質疑足總請金判坤掌舵
香港足球輝煌不再,政府加大投入資源做好青訓,發展足運,換來卻是入籍兵當道,本土青訓難立足的局面。李健和說:「基本上場場都係一樣(入籍兵佔據大部份正選位置),唔係近期,係不嬲都係咁,依家又多咗幾個球員入籍,佢(港隊主教練金判坤)梗係希望壯大自己實力。」
這是足球管理哲學的思辯,李健和表示理解,作為外籍教練,金判坤以成績先行是必然的,「好難評論佢嘅排陣」,但反問足總請金教練的目的是甚麼,為香港成績,還是香港足球發展?「佢有冇為年輕球員陳俊樂、黃威或其他華人球員?佢哋出場機會多唔多呢?初選可能有30人,最後得3至4個華人,佢哋係唔係喺某啲位置上可用華人?依家係唔係對本地年輕球員有好大幫助?」
入籍兵也是真香港人,為港披甲無可厚非,但政府多年來投放資源,本土年輕球員卻無出路。李健和不禁問:「鳳凰計劃,培訓青訓嚟做乜嘢先?」他慨嘆只為青訓而青訓,「有幾多家長願意畀小朋友參與足球職業?可能玩嘅就好多,其實係正常,但最後會留喺球圈,我睇唔到有,(球員)去到中四、中五,家長就嗌Stop,小朋友要考試上大學,佢哋將來係要做律師、做醫生,唔係做足球員」。
批評青年聯賽賽制失敗
政府投資再多,年輕球員也沒有留在球圈的打算。李健和表示,政府給了錢,足總有甚麼政策,球圈人都不知道,「資源分配去咗邊?感覺唔到資源會落到球會,球會唔會有得益」。他又批評每年輕年聯賽賽制朝令夕改,負責的外籍球員又不了解香港年輕球員的生活環境、參與程度,難編制合適香港青年發展的賽制。
言歸正傳,李健和稱,「唔mind(介意)成績係點,只係戥香港球員出場機會少唔抵,係咪有啲位置可出多兩、三個?」他指這不會對香港隊有好成績,亦不會預測足運有很好結果,但求本土球員有發揮空間。被問到是不是悲觀派,「唔會嘅,一路都係咁樣,有乜悲唔悲觀,你當依家情況係正常,你咪唔會有悲觀」。
歸化高尼路:港童為學琴棄操練
香港足球代表隊首位非華裔隊長高尼路,現在是傑志副主教練,昔日的入籍兵,培訓明日的足球新星。他認為,入籍球員令港隊成績改善,可增加入場觀眾,但亦要提攜年輕球員。他在巴西時會瞞着母親去踢波,香港的小球員卻要上鋼琴班而錯過訓練。但他對本土球員抱有希望,目前要令本土球員與入籍球員的競爭變得激烈,相信在更長的時間後,本土球員可以取得更多正選位置。
巴西人苦練盼改善生活
2015年世界盃外圍賽,中國足協以「有層次的球隊」形容香港,激起港人怒憤,最終全城集氣,白皮膚、黑皮膚、黃皮膚聯手大打爭氣波,兩和國足,成就一時佳話。數年過去,政府投放大量資源,有人問本土青訓球員為何打不上正選?
追溯入籍球員,現年44歲的傑志副主教練高尼路可謂首批入籍兵,1998年來港投身南華,再轉投晨曦,住滿7年入籍香港,更成為港足第一位非華裔隊長。除任教傑志一隊,亦培訓不同梯隊球員。高尼路稱,港隊排陣由主教練決定,難言對錯,近年入場觀賽的球迷增加,是因為球隊用上歸化球員,成績有改善,但同時需要提攜年輕的本土球員,所以這是很難定下一道界線。
傑志足球學院有不同梯隊,高尼路亦有份任教。他表示,香港的兒童有很多活動,要學舞蹈、小提琴,「在巴西,不會有球員不能來訓練,我們是在跟很多東西競爭」;反觀在巴西,要成為足球員,就會每周7天、每天7小時刻苦訓練,他們沒有錢,沒有屋,就沒有選擇,必須成為好的足球員,改善生活。
首要令上陣競爭變激烈
在巴西踢波,生活就是足球(live football),早上吃飯,然後踢波,吃飯,去睡覺;翌早又吃飯,再踢波,所以訓練設施是非常重要,「我們有足球中心,可以做訓練,如果每個球會都有一幅土地,就會很美好,可是香港土地珍貴,這不可能」。他認為,政府應加強在訓練設施和推動足球文化上的投放,指傑志的訓練學校亦在推動足球文化,「讓5歲小童喜歡足球,讓他們覺得足球是一回事」,未來才有機會成為足球員。
但他認為,青訓成果往往需時10至20年,「不是今天投放錢,明天就有球員」,而且沒人可保證投放必然有結果。他仍對香港本土球員有信心,但要改變本土球員和入籍球員的平衡,不會在未來5年可以發生,現在要做的是讓兩者的競爭變得激烈,或許在一段時間後,本土球員可以贏得更多正選位置。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