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甜食易招狂蜂 被螫可奪命宜用卡紙刮走毒針防毒液擴散 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27日 12:35
2017年10月27日 12: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秋高氣爽是遠足熱門季節,市民進行戶外活動,行山或野餐要提防「黃蜂尾後針」。急症科醫生指出,被蜂螫嚴重可引起全身過敏,包括出現風癩、血壓降低及呼吸困難等可致命症狀,須盡快求醫治療,若遭蜂螫建議於半分鐘內以卡紙刮走毒針,然後清洗傷口。行山時忌噴香水,宜穿白色衫,一旦人蜂相遇,勿用手掃走蜜蜂,有助預防被蜂螫。
記者:梁麗兒
屯門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馮顯達表示,新界西醫院聯網包括屯門醫院、博愛醫院等急症室,在2012年至去年期間,共接獲2,000多宗市民被蜂螫傷求診個案,平均每年有440宗,當中有20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今年截至9月則累積有286宗。高溫的月份因蜜蜂較活躍,如炎夏7、8月求診個案會較多,10月的行山季節也是高峯期。蜂為日出而作的昆蟲,蜂螫多在日間發生,傷者除行山人士,也包括戶外工程工人及村屋居民等。
忌大力撥開及行近蜂巢
馮指,分析顯示,大部份個案被黃蜂(即胡蜂)螫,黃蜂較長身、少毛、腰部位置較窄,由於螫人後,刺部不會脫落,故可再螫其他人,亦有不少個案是由蜜蜂造成,蜜蜂毒性相對較強,但只可螫人一次,之後刺部會連內臟脫落,故蜜蜂螫人後會死亡,毒針也會留在傷者的皮膚上,蜜蜂身形多毛及較圓身。不過,由於兩種蜂均有毒,市民也未必能分辨誰是「真兇」,嚴重程度需視乎被螫次數,及有否過敏反應。
蜂受驚後會螫人,馮稱,當人蜂相遇時,最忌用手掃走或撥開,傷者常見在茂密樹叢遇到蜂而被襲擊,「通常係見到隻蜂飛埋嚟,然後用手掃開,就會刺激到佢哋,應該輕手啲,或者保持冷靜唔理佢」。另外,不應觸碰或行近蜂巢,以免蜜蜂因「保衞家園」作攻擊,建議至少保持5至6米距離。甜食如飲過的汽水罐、果汁盒或水果尤其熟水果,應妥善包好,避免吸引蜜蜂。行山宜穿白色或黃色衣服,可避免遭蜂螫,黑色、紫色及紅色衣服相對較吸引蜜蜂。
若蜂針留在皮膚,馮建議盡快於半分鐘內,用卡紙如信用卡輕輕從皮膚表面刮走毒針,以防毒液擴散,亦可使用細箝子,忌用指甲箝以免夾斷毒針。然後以清水或梘液、消毒紙巾,清洗傷口,再冷敷減輕毒液帶來的過敏反應。
馮指,傷者若出現輕微局部紅腫反應,可嘗試用止痕藥膏處理,一旦情況惡化,如被蜂螫傷手指,紅腫惡化至手臂位置,或面部被蜂螫,連頭皮都變紅腫就要求醫。有些人被蜂螫後會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尤其哮喘、濕疹等過敏症患者更是高危族,隨時出現血壓低、氣喘及呼吸困難等可致命症狀,臨床上醫生會注射腎上腺素配合抗敏治療,如抗組織胺及類固醇。
預防蜂螫方法
‧避免走入多樹叢的山路
‧不要穿可吸引蜜蜂的黑色、紫色或紅色衣服,改穿較安全的白色、黃色
‧不應噴香水、香味止汗劑
‧妥善包好及處理甜食,尤其飲完的汽水罐、果汁及水果
‧與蜂巢保持至少5至6米距離,切勿接觸
‧不應用電筒照射蜂巢
‧遇蜜蜂時保持冷靜,別用手掃走或撥開
資料來源:屯門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馮顯達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