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明星老師VS港學生「最緊要識反問老師」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25日 04:35
2017年10月25日 04: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台灣教育界最近五年牽起名為「翻轉教育」的改革熱潮,鼓勵學生自學並主動建立課堂討論。其中一位明星老師,個人故事被改編成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他是王政忠老師,任教偏鄉中學18年,自創「MAPS教學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閱讀理解能力,成功讓他們於升高中的公開試成績躍進。香港的「填鴨式教育」以應付考試為目標,忽略長遠思維訓練,王政忠老師這次來到香港,又會如何建議老師啟發學生思考?
記者:陳麗賢 攝影:伍嘉亮朱家駿 剪接:魏利民
王政忠是台灣三大教學獎得主,曾於2008年奪得Power教師全國首獎、2011年Super教師全國首獎,以及2014年由台灣教育部頒發的師鐸獎。他的偏鄉教學歷程始於1997年,從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後,被分派到最貧窮平地鄉鎮之一南投縣的爽文國中,擔任實習老師。1999年,921地震令許多學生失去摰親,王政忠決心留守鄉村教書,陪伴他們成長。時至今日,他仍是該校的教導主任,同時也變身「明星老師」,定期以「我有一個夢」為題,全台灣巡迴演講及舉辦工作坊,號稱有超過2萬位教師參加。
王老師專程來到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舉辦老師工作坊和示範課,察覺到香港「填鴨式教育」局限了學生思維能力:「我覺得他們在面對香港的考試,還是國際文憑課程(IB),還是會有吃力的地方。」他建議香港教師建立本土教學法,多鼓勵學生思考和討論,令課堂變成互動的知識及能力建立的過程:「最理想的結果是學生懂得提出好問題反問老師。」代表他們對事情充分理解之餘,亦開始深入思考。
他留意到香港老師多受行政工作束縛,無暇鑽研教學方法,故建議他們參考台灣教師現時流行的建立群組方法:「一個人單打獨鬥是辛苦的。就像台灣一樣,現在是幾萬個老師組成不同的社群,共同凝聚出來的能量。」他指老師第一步可先在Facebook開群組,然後廣邀其他老師加入,分享教學資源或者互相幫助解決困惑:「第一是技術層面可以互相支援,第二是心理上可以互相支持和陪伴。」
王老師總括18年鄉鎮教學經驗,認為當地學生成績落後於城市學生的主因,並非因為天資不足,而是因為家庭資源缺乏:「沒有得到更多家庭支持、或是家庭想給但給不起。」「你如果出生在台北市,可能從小到大周圍有很多訊息刺激學習,例如台北可能是燈光、媒體。但是山上的原住民文化是大自然、鳥鳴、蟲鳴。」於是他用4年創立「MAPS教學法」刺激學生學習。「MAPS」內容主要是心智繪圖(Mind Mapping)、提問(Asking Question)、發表報告(Presentation)及小組(Scaffolding Instruction)。首先,教師將學生分成4人一組,並各自分配角色以小組形式討論答案。之後他建議老師設計暖身題、基礎題及挑戰題,按三個層次由淺入深向學生提問:「老師如果能夠提出好問題,課堂上有師生對話的流動,學習便不會是單方面由上而下的給予知識。」
學生於答題期間需要合作畫出心智繪圖,刺激思維分析;之後,反思個人體會並向同學發表,建立深入理解能力。較特別的是,他提倡「鷹架補救」小組,平日能力較低的同學答中問題得分較高,小組總得分可儲起換取獎賞,鼓勵同學通過互教互補,建立團隊精神。他任教的學生於升高中的公開試成績大有進步,例如2015年升高中的國中教育會考,學生語文科奪A率勝於全台的平均成績;其他科目得到A的比例也追上全台平均。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