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遭學生無視 掟書傷額頭新手老師不甘心放棄曳學生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16日 04:35
2017年10月16日 04: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課堂秩序失控、學生駁嘴、甚至被襲擊可說是不少教師的惡夢,偏偏姚文基在第一年教書就統統經歷過。他任教的東灣莫羅瑞華學校屬於群育學校之一,學生普遍具有情緒、行為偏差問題,比一般學生更難接受老師指令。姚老師曾經寬鬆對待學生,亦試過嚴厲管教。屢敗屢試,經過無數「血與淚」的教訓,他又領悟出哪種教學方法才適合這些特殊學習需要學生?
記者:陳麗賢
攝影:周智堅、朱家駿
剪接:魏利民
和學生做朋友?
姚文基在浸會大學傳理系畢業後選擇當中文老師,3年前因緣際遇開始在東灣莫羅瑞華學校工作。當日只有23歲的姚老師新手上路,穿著牛仔褲走入教室,希望和一班小學生如朋輩般共處。他容許學生在課堂聊天,偏偏孩子漸漸變得肆無忌憚,趁他講課時大聲說話,令其他同學也無法聽書。姚老師望見課堂秩序變得混亂,決心再作整頓。
不斷獎勵學生?
姚老師用獎賞吸引學生學習,在課堂表現良好、經常回答提問,可以賺得剔號換取糖果。一開始同學都踴躍支持,熱烈學習,又努力表現乖巧一面。直到一次,有位同學望見同學排隊領獎,偏偏自己沒有糖果,竟然生氣到隨手拿起一本硬皮厚圖書向姚老師扔過去,令他頓時眼前一黑。他才領悟到在同輩比較下,得不到獎賞的學生會充滿挫敗感。
嚴厲管教?
之後,他決定一視同仁,以嚴厲方式管教學生。只要學生稍有不當表現,他就施以責罰。結果,反而讓師生距離拉遠,學生認為老師對自己毫不理解,於是反抗更大,彼此關係變僵,讓姚老師一度希望放棄教師這份工作。
好老師的覺悟
外界標籤群育學校專門取錄壞學生,姚文基不甘心自己身為老師都抱放棄心態,決定重新反思如何做個好老師。他慢慢明白學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源於個人障礙:「小朋友可能有過度活躍症、對立性反抗症等,在課堂很難像一般學生乖巧接受老師指示。加上家庭管教、學習遲緩、讀寫障礙等,導致學習有落後情況。課堂吸收不到知識,自然會有行為、情緒問題,因為他們學習表現不好,自己也會不開心。」
給予「正常需要」
了解到學生的特質,姚老師發覺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一樣想被疼愛、被關懷、渴望有位大人榜樣給他學習。但可能在成長經歷裡,這些正常需要統統欠缺。」老師只要多花時間了解學生,就能令課堂管理更有效率。例如要經常留意學生情緒起伏,一見到爆發先兆便未雨綢繆:「學生一隻腳踏出來,可能是發脾氣先兆。叫他收起腳,學生就沒辦法再讓情緒升溫。」即使爆發衝突,也有一套解決方法:「我會先聆聽,讓他有解釋機會,讓他明白老師有耐性了解。累積下來,學生覺得我可信任,他就會信服。」
經過3年教育特殊學生的經驗,姚老師體會的道理,其實同樣可應用於主流學校和一般家長上:「其實孩子想要不是物質獎勵,而是希望大人可以認同他、真心覺得他做得好。我們要給更多時間、關注、理解,讓孩子知道原來自己可以像一般學生、正常學生一樣成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