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Chill人生活】旺角菜街=大媽專用區?年輕Busker:得返噪音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15日 04:35
2017年10月15日 04: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行經西洋菜南街,左邊的姨姨與大叔們在跳茶舞,右邊的大媽在「飆高音」。刺耳的音樂,取代了以往大熱的黑白相或雜技表演。行人專區將踏入第17年,從劇團、新晉歌手的孕育之地,走到變成大媽的舞台。菜街的「妖魔化」為人詬病,但有懷舊金曲檔主,仍靠實力突出重圍,攻佔老一輩市場;有年輕歌手卻竟不敢再踏足菜街。對這街頭的愛恨交織,且聽聽兩位菜街人怎麼說。
記者:盧珮瑤
從登打士街走進菜街,總會見過「旺角羅文」梁志源,身穿企領Polo恤配招牌藤帽子,在他那片位於兆萬對出、被譽為全街最大檔的天下中穿梭。起初記者聯絡羅記,他吩咐切勿在晚上黃金時間做訪問,說到時「分分鐘都係錢」。每首歌利潤很豐厚?「少少啦,少少啦......呢個係商業機密,唔講得」。
四年多前,靠一曲《小李飛刀》成名,一年後更自己開檔,旗下招攬了7至8名歌手,羅記從此變身做老闆。「呢區啱口味嘅,多數都係40歲以上,聽懷舊金曲嗰班(觀眾)」。的確,在入夜後的菜街,除了大媽的音樂,街裡亦瀰漫著一把把唱金曲的柔和歌聲,更吸引了一堆忠實歌迷,如家住黃大仙仍跑到旺角聽歌、76歲的葉婆婆。「佢(羅記)唱咩歌我都鍾意!」如是者,兩年來每個周末,菜街化身她的「歌廳」。「一個老人家悶嘛,社會有條街畀我哋散下心,幾好!」羅記指很多歌藝不錯的年輕人,都曾到菜街表演,但「一味彈」卻賺不了錢,結果未能在菜街屹立。
然而,年輕人選擇淡出菜街,不一定關乎利潤,黃劍文是其一。他曾於四年內走訪17個國家,以街頭表演維生。回港後繼續在中環表演,因而得到電視台青睞,為大熱電視劇《瑪嘉烈與大衛》包辦主題曲,躍身樂壇成為歌手。七年的街頭表演生涯,亦由菜街街頭開始。「當時為咗幫套舞台劇籌錢,一唱發現,原來有咁多人會聽我唱歌,香港人原來咁支持本地音樂」。一唱便是半年。
「我以前係好熱愛呢條街......」愛,是緣於黃劍文曾在這街頭,認識不少志同道合的年輕音樂人,做音樂上的交流,亦成功吸引年輕樂迷;現在他竟被同一街頭嚇怕。「我係澳洲番嚟嗰一年(2013年),因為噪音嘅關係,其實我係唔敢嚟呢度」。他向記者憶述,當年在百老匯戲院門外唱歌,記者訪問當天回到同一位置,已被大媽佔領。
採訪當天,黃劍文應邀重踏菜街,嘗試尋找檔位表演。由於檔口排位密密麻麻,經過多番尋覓,只能借羅記的部份檔口表演。不過,表演僅僅開始約10分鐘,觀眾群中明顯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駐足,包括以往甚少在菜街觀賞表演的吳小姐,「平時嗰啲(表演者)老啲,所以唔會睇,見到佢(黃劍文)比較後生,所以停低睇」,更形容對菜街的印象是「好嘈」。楊小姐及余小姐亦指,原本不認識黃劍文,但被其歌聲吸引,加上現時較少年輕人表演,令她們停下腳步欣賞。
黃劍文認為,街頭表演無分年齡,惟講究表演者的音樂是否吸引,而音量是首要因素。「而家太刺耳,唔係話唱得好唔好,我係直頭聽唔到好唔好!」如果要再在香港做街頭表演,首選地方是?「我諗會係中環,因為比較多唔會騷擾到人嘅地方」。
自2000年,旺角部份街道成為行人專用街道,當中包括西洋菜南街、豉油街、通菜街等。2004年,運輸署更進一步擴展專用區範圍,並在周一至周六,下午4時至12時開放。後來因噪音及光污染問題,2014年縮短開放時間,改為只在周末及公眾假期開放。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