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上班胃痛腹瀉 放假痊癒按穴疏導情緒 治腸胃不適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12日 19:35
2017年10月12日 19: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壓力引致的腸胃問題,包括胃痛、腹痛及腹瀉等,患者只要一遇上壓力就會出現腸胃症狀。中醫師指出,因情緒引致的腸胃問題,多出現在腸胃虛弱者身上,但單純調理腸胃只治標不治本,病人要紓緩情緒才可根治情況,推介可按壓太陽穴及印堂穴有助安神放鬆,天樞及足三里穴位則能調理腸胃,改善腹瀉及便秘不適。
記者:伍雅謙
註冊中醫師曹信恩表示,胃痛、胃脹、胃酸倒流、腹痛、腹瀉及便秘均可與情緒有關,若病人只在工作忙碌、休息時間減少、情緒緊張及有壓力時才有腸胃病,假日症狀即消失,便多屬因情緒引起。一般非由情緒引起的腸胃問題,不會反覆出現,可能與進食不潔食物、進食不定時等有關。
因肝主情志,而肝氣犯脾,當肝氣鬱結時便會侵犯脾胃,出現因情緒引致的腸胃問題,脾胃虛弱者較易有此情況。患者腸胃不適時,有時會一日排便數次,又或數日才排便一次,腹瀉時又可能覺排便不清,惟當壓力消解,症狀亦會改善。
曹稱,臨床所見常見因壓力致腸胃問題的病人多為學生或30至40歲在職人士,曾有學生每逢考試便肚痛,亦有上班族每到開會便腹瀉。有病人曾購買益生菌服用,希望能調理腸胃,但不見好轉,最終需求診。
中醫一般會以中藥及針灸治療病人,曹指,因此類病人大多脾胃虛弱,故用藥需先調理脾胃,並配合疏肝解鬱藥物,腹瀉者可用黨參、伏苓、白朮及防風等,便秘則加入潤腸通便及瀉火藥材,如火麻仁、柏子仁、大黃及番瀉葉,至於白芍、柴胡及鬱金則針對肝及情緒問題。一般病人服藥後能通便或止瀉,但若病人未有調理情緒,效果難以持久,症狀會反覆發作多次,故病人本身亦需減壓及紓緩情緒,譬如運動有助分散壓力及放鬆心情,令腸胃問題得到改善
秋燥便秘 春濕腹瀉
現時已入秋,天氣乾燥,壓力大及肝火旺盛的陰虛者容易因情緒引致便秘,需要潤腸通便。至於春天濕氣較重,則容易由情緒引起腹瀉問題。
曹指曾有一名40多歲的在職媽媽,初時求診指經常腹痛及腹瀉,以為腸胃弱,戒掉冷飲及飲食清淡,症狀仍無改善。女病人及後發現不適感只是工作時才發作,特別是工作忙又缺少休息的時候,周六、日及外出旅行時無問題。病人經診斷後,確診是因情緒引起的腸胃問題,更有少許抑鬱症狀,故需從情緒方面入手,再輔以針灸及中藥治療,腹瀉及腹痛症狀很快改善,惟要保持狀況不復發,約需調理3個月。
若懷疑自己有情緒引起的腸胃問題,曹建議可嘗試按摩穴位改善,譬如太陽穴及印堂穴,可安神放鬆;支溝穴則可改善便秘;天樞及足三里則有助調理脾胃,每個穴位約按壓30秒至有痠痹感即可。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