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傳媒工作瞬息萬變,記者、編輯實際的工作情况是怎樣?如何拍攝高質素的新聞片?《明報》校園記者計劃特別提供不同範疇的培訓活動,定期邀請在職編輯、記者、攝記、大學新傳系講師為校記講課,增進校記對傳媒工作的認識。除了「坐定定」參加工作坊,校記更可成為「明報旅行團」的團員參觀報館,親眼目睹報章的誕生過程!
採訪工作坊
內地採訪 與公安鬥法
內地新聞自由有限,但仍有香港記者親身到當地採訪,並把資料妥善保存、傳送回港,讀者才有機會一睹事件真相。明報資深記者覃純健在工作坊上與校記分享到內地採訪的經驗,他表示,採訪工作與多媒體早已密不可分,「出發前要先蒐集資料,了解當地有何設施(方便工作)」。採訪後亦要把握機會,盡快將圖片、稿件透過互聯網傳送回報館,但覃純健說「傳送資料」不是最重要一環,「傳送之前,更重要是保存資料」。
內地對傳媒的管制比較嚴厲,境外媒體採訪,被沒收記憶卡、記事簿、扣留問話等事情時有發生。覃純健憶述去年採訪新疆維吾爾族和漢人衝突事件,他到醫院訪問傷者,攝記則到病房拍照,途中在走廊遇上公安,被要求交出記憶卡,「攝記通常會準備幾張記憶卡,當一張卡拍攝一定數量的照片後,就會立即把卡收好,換上新卡再拍;萬一公安要求交出記憶卡,攝記只需交上其中一張『交差』,其他照片便得以保存下來」。當時攝記就是利用「換卡」方法,成功保留重要圖片。而記者採訪時,也需同時筆錄和錄音,覃純健笑言:「有時公安會要求撕走簿上資料或刪除錄音,所以記者要有良好的記憶力!」
準備後備記憶卡防沒收
覃純健又向校記分享他今年到汶川採訪「豆腐渣」工程的經歷。他和攝記在當地居民帶領下,深入災後重建地區,經過一輪採訪,二人到一家小店舖休息,「怎料店主原來是幹部人員,他得悉我們的身分,便打電話通知公安、鎮長等」。那時攝記使用的相機可插入兩張記憶卡,攝記立即把卡中的照片檔案存至另外一張卡,資料才不致流失。
覃純健亦指記者要懂得因應當地現場情况,把握有利的採訪或拍攝位置,避免太過高調行事引起當局注意,阻礙訪問進行。
文、圖:陳淑欣、梁冠華、陳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