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乳你同行:乳癌病理學的發展長青網文章

2017年10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10月06日 12:35
2017年10月06日 12: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在六、七十年代,當乳癌的治療只靠全乳房切除的時候,病理診斷比較簡單,只需要分辨是乳腺管還是乳葉癌,即乳癌源頭是從乳腺哪一部份產生,而且一律都是入侵性癌症。原位癌就只有乳頭癌(Paget's disease),二百個乳癌,才見一個乳頭癌。
八十年代,利用乳房X光造影,進行定期檢查乳房的做法,開始為世界各國廣泛採用,成為全民普查的工具,醫學上偵測到的乳癌,有兩成是原位癌。對於病理學的分析,又有更高要求。
八十年代,醫學研究證實,醫治乳癌,用局部切除乳房、配合電療,效果等同於全乳房切除。這種做法開始普及,於是病理學又要跟隨發展,要看切割邊緣有否感染,及分析入侵性與原位癌的分佈,以至多中心的乳癌的診斷。
自從七十年代研發了「三苯氧氨」(tamoxifen),針對醫治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病理學上就有所配合,將部份乳癌組織攪碎,提取內裏的蛋白質,然後量度雌激素的成份。這個做法維持到九十年代才有突破,可以採用組織切片免疫組分析,用很少的組織,已經可以量度細胞裏的雌激素成份。除了量度雌激素和黃體酮受體,還有上皮生長因子(HER2)的過度表現,利用免疫組的分析,已經可以反映分子病理學的特質。
今天我們講乳癌的病理診斷,已經不是單一種乳癌,同一個腫瘤,內裏的成份都可以有不同的特質,是一個異質(heterogeneous)的病。從顯微鏡下的表現,到免疫組分析,及分子病理學,我們對乳癌的了解又深入了,我們對乳癌的治療方法,亦隨之而更有針對性。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http://www.hkbcf.org
電郵:pollycheung@hkbcf.org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