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港產片《一念無明》道出精神病患者家屬的辛酸,現實中家屬要面對的,是無止境的戰鬥。有機構調查發現,近八成受訪照顧者曾感憂慮,分別有近半因照顧患病家人需減少與外界接觸和曾經失眠,更有受訪者因照顧家人而要辭工、失業,甚至離婚。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明愛全樂軒及香港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早前委託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民調與研究中心,訪問45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照顧者,發現患者拒絕覆診和服藥,以及不理解患者的病徵,都是照顧者的主要壓力來源。另加上部份家庭成員不諒解患者病情,成為患者家庭衝突原因。
「每日都喺作戰狀態」
調查更發現,有5.7%受訪者需要同時照顧兩名或以上患者,按全港有4.8至6萬名精神病患照顧者推算,需要照顧兩名或以上患病家人的就有逾3,000人,其身心承受壓力可想而知。
彭女士的妹妹於30年前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要由彭母和彭女士協力照顧。作為患者家屬,兩人一直承受不少壓力,彭母更得了抑鬱症。彭女士形容,照料過程「每日都喺作戰狀態」,「因為妹妹發病初期有自殺傾向,返工一有電話響就會好驚,唔知係乜事」。她其後和家人參加照顧者互助小組,了解病患和照顧方法,壓力才減少。
明愛全樂軒高級督導主任黃敏信建議,本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應增撥資源,改善精神科專科服務和加強針對精神病患者家屬的支援服務,如增加精神病患者暫宿服務,讓家屬有暫時喘息空間。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則建議醫管局轉用副作用較少的長效針劑,減低病人用藥次數,同時紓緩照顧者壓力。
■記者羅繼盛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明愛全樂軒及香港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早前委託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民調與研究中心,訪問45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照顧者,發現患者拒絕覆診和服藥,以及不理解患者的病徵,都是照顧者的主要壓力來源。另加上部份家庭成員不諒解患者病情,成為患者家庭衝突原因。
「每日都喺作戰狀態」
調查更發現,有5.7%受訪者需要同時照顧兩名或以上患者,按全港有4.8至6萬名精神病患照顧者推算,需要照顧兩名或以上患病家人的就有逾3,000人,其身心承受壓力可想而知。
彭女士的妹妹於30年前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要由彭母和彭女士協力照顧。作為患者家屬,兩人一直承受不少壓力,彭母更得了抑鬱症。彭女士形容,照料過程「每日都喺作戰狀態」,「因為妹妹發病初期有自殺傾向,返工一有電話響就會好驚,唔知係乜事」。她其後和家人參加照顧者互助小組,了解病患和照顧方法,壓力才減少。
明愛全樂軒高級督導主任黃敏信建議,本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應增撥資源,改善精神科專科服務和加強針對精神病患者家屬的支援服務,如增加精神病患者暫宿服務,讓家屬有暫時喘息空間。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則建議醫管局轉用副作用較少的長效針劑,減低病人用藥次數,同時紓緩照顧者壓力。
■記者羅繼盛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