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七十年代的乳癌,大部份都表現為硬塊。當時醫學界流行的俗語,是「每一個乳房硬塊,都要見光」(every breast lump should come under the light)。即所有乳房硬塊都要切除出來見光,作病理診斷,去證實是否乳癌,如果是,就立刻進行全乳切除,別無選擇。所以病人有乳房硬塊,躺在手術床上,都不知道麻醉醒來後,乳房會否不見了。
七十年代中,X光學發明了低電量乳房X光機,能定期使用而不會帶來過度輻射的危險,開創了定期乳房普查的可行性。
適值當時國際醫學界正在討論,乳癌是否一發病已經是全身性疾病(systemic disease)。討論的原因是,病人全乳切除,加上所有乳房周邊的淋巴切除,就算淋巴沒受感染,都可以有遠端器官擴散,引致死亡,表示乳癌一發現時,已有癌細胞隱藏在血液循環裏,引起遠端復發。這情況是因為乳癌的發現,都是病者有硬塊或其他徵狀,才找醫生檢查。
自從有了定期乳房X光的普查,才知道乳癌可以在未摸到之前發現,更可在未發展為入侵性癌、未有擴散可能之前,即原位癌(管內癌)的狀態下診斷到的。通過X光檢查,乳癌可以在細胞階段、還未形成腫物的時期發現,表現為惡性鈣化點,用針刺抽取組織檢查確診。所以乳癌一開始發病,仍然是局部的變化,只是發展到摸到硬塊,已經算是遲發現,難怪七十年代的醫學界,以為乳癌是「全身性疾病」。
現今的診斷,若果臨床檢查有可疑的病症,醫生會安排乳房影像檢查,包括X光造影及超聲波,去評估一個硬塊是否乳癌,再加上針刺抽組織檢驗,這叫做「診斷三部曲」。組織檢驗,不單只是證實是否乳癌,更加可以做深入病理測試,以判斷癌症的生物特性,指導醫生作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http://www.hkbcf.org
電郵:pollycheung@hkbcf.org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
七十年代中,X光學發明了低電量乳房X光機,能定期使用而不會帶來過度輻射的危險,開創了定期乳房普查的可行性。
適值當時國際醫學界正在討論,乳癌是否一發病已經是全身性疾病(systemic disease)。討論的原因是,病人全乳切除,加上所有乳房周邊的淋巴切除,就算淋巴沒受感染,都可以有遠端器官擴散,引致死亡,表示乳癌一發現時,已有癌細胞隱藏在血液循環裏,引起遠端復發。這情況是因為乳癌的發現,都是病者有硬塊或其他徵狀,才找醫生檢查。
自從有了定期乳房X光的普查,才知道乳癌可以在未摸到之前發現,更可在未發展為入侵性癌、未有擴散可能之前,即原位癌(管內癌)的狀態下診斷到的。通過X光檢查,乳癌可以在細胞階段、還未形成腫物的時期發現,表現為惡性鈣化點,用針刺抽取組織檢查確診。所以乳癌一開始發病,仍然是局部的變化,只是發展到摸到硬塊,已經算是遲發現,難怪七十年代的醫學界,以為乳癌是「全身性疾病」。
現今的診斷,若果臨床檢查有可疑的病症,醫生會安排乳房影像檢查,包括X光造影及超聲波,去評估一個硬塊是否乳癌,再加上針刺抽組織檢驗,這叫做「診斷三部曲」。組織檢驗,不單只是證實是否乳癌,更加可以做深入病理測試,以判斷癌症的生物特性,指導醫生作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http://www.hkbcf.org
電郵:pollycheung@hkbcf.org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