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外遊注意 蜱咬可染萊姆病宜塗DEET產品 勿接觸野生動物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28日 18:35
2017年09月28日 18: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市民旅行外遊或戶外郊遊,都要提防屬於蜱蟲(tick)咬的傳染病,一些港人熱門的外遊地亦有染病風險。有家庭醫生近日接獲居港英國人求診,病人返英國期間疑因蜱咬而感染萊姆病(The Lyme Disease),出現大面積的紅斑,需接受抗生素治療。歐美等國家也屬萊姆病流行地區,到多樹叢地方要做好防蜱措施,包括使用含避蚊胺(DEET)產品,並避免接觸野生動物。
記者:梁麗兒
家庭醫學科專科醫生陳頴欣表示,懷疑感染萊姆病的男士70多歲,居港多年,上月曾返英國,居住地方有樹林及狗隻,但求診時未能確定有否被蜱咬。病人本月初返港後,右大腿內側出現典型的萊姆病症狀遊走性紅斑(erythema migrans),紅疹面積由原本的5元硬幣大小,數日內變成大過手掌(圖),情況異常,他因記得英國住所附近的鄰居也曾患萊姆病,遂立即求醫。
男病人沒有其他症狀,只有典型紅疹,屬於早期發病。紅疹也沒有痕癢及痛楚不適,但觸摸紅疹患處感到微熱。陳指,因萊姆病早期病情難靠驗血確診,故未有為病人作血液測試。不過病人曾到過英國,鄰居也曾患萊姆病,故估計他同樣受感染,接受抗生素療程後,紅疹已消散。
細菌入血或併發腦膜炎
萊姆病為一種由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細菌引起的疾病,此細菌透過感染蜱蟲,再經由蜱叮咬人而傳播人類,多數為黑腳硬蜱(Black-legged tick)的幼蟲。此品種多數流行於外國,因體形細小,不易被察覺。歐美、內地、日本及俄羅斯都曾發現萊姆病個案。萊姆病的潛伏期為3至30日,約八成受感染人士會於被蜱咬後7至14日,出現一個大環狀、裏面有細圈,形狀似標靶的遊走性紅斑。若只有一個患處,多為早期局部症狀。另外,有四成人或會有頭痛或肌肉痛等症狀,一成半人中招後會發燒。
陳指,萊姆病的後果可大可小,患者若能及早求診,可提防細菌入血,或心臟、神經系統出現併發症,例如心肌炎、心律不正、腦膜炎等。另外,有病人被蜱咬後數月至數年後才病發,出現關節炎的症狀。此病症較少會致命,亦不會人傳人。
蜱較多出現在哺乳類動物身上,常見如老鼠、鹿、牛、羊及狗。陳頴欣表示,無論在本港或外國,到戶外郊遊或參觀動物園、農場,應避免接觸野生或流浪動物。若要如餵飼動物,建議之後要徹底洗手,不應亂摸口鼻或捽眼,如手部帶傷口應避免接觸,動物的口水、糞便可帶菌或寄生蟲,動物園的圍欄、扶手也可受污染,接觸後要洗手。若不慎被動物咬傷,須清洗傷口,最好求醫。
到樹林或草叢多的地方宜穿淺色、寬身的長袖衫褲,若有蜱蟲依附可較易察覺,建議於外露皮膚塗用含DEET的產品,防蚊又防蜱咬,出汗多人士宜補塗。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