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醫述醫術:通波仔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22日 06:35
2017年09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心臟乃重要器官,負責血液循環,維持血壓,把氧氣及養料輸送全身器官組織;又把二氧化碳及代謝廢物帶走。心臟本身亦需要養料及氧氣維持其正常功能,由3條冠狀動脈(coronary arteries)負責這輸送任務;若有阻塞,後果嚴重。冠狀動脈閉塞,多由血管硬化(artherosclerosis)引起;血管壁初有破損,令血小板積聚,形成血塊,造成動脈血管阻塞,可引致心絞痛(angina pectoris)或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視乎病者個別情況,心臟科醫生治療冠心病,或建議「通波仔」手術,即心導管及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nd coronary angioplasty),又稱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percutaneius coronary intervention)。醫生首先為病人進行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細看3條冠狀動脈有否出現阻塞,並評估其嚴重程度;亦可同時察看心房、心室及心瓣功能,即時評估心臟各部位的血氧水平,有助清楚了解病情。
心臟導管經手腕或大腿內側(groin)位置的動脈進入大動脈(aorta),可直達心臟各部位。醫生經導管注射顯影劑(contrast medium),然後施行X光造影,可清楚顯示冠狀動脈的情況。部份冠狀動脈嚴重阻塞,可先把小氣球放至血管堵塞位置,然後吹脹氣球,把狹窄的血管打通,再放入支架(stent)。部份病人的冠狀動脈有多處地方堵塞,或需放入多過一個支架。目前有多種不同支架可供選擇,各有優劣。手術後,手腕或大腿側入導管的位置或會出現疼痛現象,同時必須留心傷口有否流血不止情況,需即時處理。
通波仔手術可有效治療冠心病,但必須小心手術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包括心肌梗塞、動脈夾層(arterial dissection)、心包出血(pericardial haemorrhage)、心包填塞(pericardial trmponade)、中風及腎臟功能衰竭,嚴重可以致命。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