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蘋果日報】走進洛杉磯市中心的私人「日本文化村」(Peter Lai Designs& Japanese Cultural Village),相信沒有人能不驚異的發出一聲讚嘆。外觀看來像是個普通的倉庫,裏頭卻是別有洞天。從和服、人偶、餐具、到黑膠唱片,琳琅滿目的日本文物填滿了每個角落,甚至還有屬於自己的宴會廳以及能面劇場;5,000平方呎的空間裡,滿滿的都是東瀛味。有趣的是,這個「比小東京更小東京」的空間擁有者並非日本人,而是來自香港的設計師黎榮德(Peter Lai)。
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
「也許我上輩子是個日本人吧」,被問到為何對日本文化如此着迷,黎榮德淡淡一笑,彷彿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接受訪問時,背景放的是日本國歌《君之代》,被和服以及能面給包圍的黎榮德,對於收藏品的狂熱似乎不需要太多理由。畢竟回首他的前半生,很難發現自己與日本有甚麼深刻的淵源,「只能說,我就是很喜歡(日本)」。
曾經是香港影視圈的造型師,即使已經退居幕後多年,黎榮德還是有着特有的時尚感。穿着自己製作、誇張華麗的改良日式服飾,帶着造型強烈的眼鏡,黎榮德看起來就像從電影走出來、那種充滿刻板印象的設計師。他出生於50年代的香港,家裏做的是梨園戲服的生意。在那個香港還沒成為東方之珠的時代,身為長子的黎榮德,從12歲起就開始分攤起家裏的重擔,幫忙做起戲服。看似與日本文化是兩條平行線,卻在一次旅遊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我18歲時第一次去日本旅行,當時就深深的愛上了這個國家,開始收集關於它的一切」。
黎榮德說,那時候的日本早已經從戰敗中的頹靡再次站起,成為亞洲的強權國家。實際踏上這塊土地,他親自體會了美感帶來的文化衝擊,「新日本的時尚和傳統日本的精緻,這樣的組合對我來說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18歲的他購入了自己的人生中的第一件日本藝術品,但真正讓他大開收藏之路的,卻是在來到美國之後。
33歲那年,他毅然來到美國追逐自己的設計夢。在這裏,黎榮德猶如發現了新天地。相較於傳統保守的日本,在美國的日本移民較願意出售手中的藝術品和文物。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經濟並不寬裕,他還是努力以「時間換取資本」的方式來搜集自己喜歡的收藏品。30餘年下來,黎榮德的收集品已經多到連自己都數不清,只是和服就有超過200件,而這還是去蕪存菁、篩選之後的結果,而其他的藏品更是不勝枚舉。
逐夢令人開心,但卻絕不容易。只是歷年來投資在這些藝術品上的價格,黎榮德根本無法算清。「曾有人問過我,如果有人出價100萬美元,願意把所有東西賣掉嗎?我的答案是『不可能』!我花在這些東西上的錢,遠遠超過百萬」!黎榮德強調,日本的收藏品十分昂貴,光是一條傳統服飾的腰帶,就可能高達8,000、甚至是1萬美元。而為了要維持這些收藏品,包含租用倉庫等,每個月更燒掉黎榮德好幾千美元,對於目前已經退居幕後的他來說,這些都是不小的開銷。
雖然縮衣節食、生活簡單,黎榮德卻是感到心滿意足。看著偌大空間中自己熱愛的藏品,他表示,能守着這些東西已經感到很幸福;回首過往,真正困難的,其實是當年家人對他的不諒解,以及收藏過程中來自外界的眼光。到底黎榮德度過了哪些難關,才成就了今天的「日本文化村」呢?請繼續鎖定周五報道,繼續深入了解這段築夢過程!
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
「也許我上輩子是個日本人吧」,被問到為何對日本文化如此着迷,黎榮德淡淡一笑,彷彿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接受訪問時,背景放的是日本國歌《君之代》,被和服以及能面給包圍的黎榮德,對於收藏品的狂熱似乎不需要太多理由。畢竟回首他的前半生,很難發現自己與日本有甚麼深刻的淵源,「只能說,我就是很喜歡(日本)」。
曾經是香港影視圈的造型師,即使已經退居幕後多年,黎榮德還是有着特有的時尚感。穿着自己製作、誇張華麗的改良日式服飾,帶着造型強烈的眼鏡,黎榮德看起來就像從電影走出來、那種充滿刻板印象的設計師。他出生於50年代的香港,家裏做的是梨園戲服的生意。在那個香港還沒成為東方之珠的時代,身為長子的黎榮德,從12歲起就開始分攤起家裏的重擔,幫忙做起戲服。看似與日本文化是兩條平行線,卻在一次旅遊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我18歲時第一次去日本旅行,當時就深深的愛上了這個國家,開始收集關於它的一切」。
黎榮德說,那時候的日本早已經從戰敗中的頹靡再次站起,成為亞洲的強權國家。實際踏上這塊土地,他親自體會了美感帶來的文化衝擊,「新日本的時尚和傳統日本的精緻,這樣的組合對我來說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18歲的他購入了自己的人生中的第一件日本藝術品,但真正讓他大開收藏之路的,卻是在來到美國之後。
33歲那年,他毅然來到美國追逐自己的設計夢。在這裏,黎榮德猶如發現了新天地。相較於傳統保守的日本,在美國的日本移民較願意出售手中的藝術品和文物。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經濟並不寬裕,他還是努力以「時間換取資本」的方式來搜集自己喜歡的收藏品。30餘年下來,黎榮德的收集品已經多到連自己都數不清,只是和服就有超過200件,而這還是去蕪存菁、篩選之後的結果,而其他的藏品更是不勝枚舉。
逐夢令人開心,但卻絕不容易。只是歷年來投資在這些藝術品上的價格,黎榮德根本無法算清。「曾有人問過我,如果有人出價100萬美元,願意把所有東西賣掉嗎?我的答案是『不可能』!我花在這些東西上的錢,遠遠超過百萬」!黎榮德強調,日本的收藏品十分昂貴,光是一條傳統服飾的腰帶,就可能高達8,000、甚至是1萬美元。而為了要維持這些收藏品,包含租用倉庫等,每個月更燒掉黎榮德好幾千美元,對於目前已經退居幕後的他來說,這些都是不小的開銷。
雖然縮衣節食、生活簡單,黎榮德卻是感到心滿意足。看著偌大空間中自己熱愛的藏品,他表示,能守着這些東西已經感到很幸福;回首過往,真正困難的,其實是當年家人對他的不諒解,以及收藏過程中來自外界的眼光。到底黎榮德度過了哪些難關,才成就了今天的「日本文化村」呢?請繼續鎖定周五報道,繼續深入了解這段築夢過程!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