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腦部疾病診斷或有新突破。港大的研究團隊發現腦部組織「海馬體」的新功能,可在腦內形成具功能性連接,有助增強視力、聽力及觸覺等功能,如同大腦中的心臟,並推翻科學界以往認為海馬體只有被動功能的看法。今次研究發現具潛在醫療價值,包括診斷認知障礙症、癲癇、創傷後壓力症等大腦疾病,甚至研發新治療方案。
記者:何家朗
海馬體是腦部組織,位於大腦皮層下方,左右腦各有一個,因形狀彎曲如同海馬而命名。海馬體體積細小,只佔大腦很小比例,過往科學界認為只有短暫記憶儲存、空間感等被動功能。不過,近年發現海馬體與認知障礙症(前稱老人癡呆症)、癲癇症等疾病有關,若海馬體受損,可導致記憶受損、難以認路等症狀。相對而言,大腦皮層則是大腦最大的結構,在記憶、思考、感知等功能都發揮關鍵作用,就連海馬體的短暫記憶片段,亦會在反覆被記住後存入大腦皮層,成為永久記憶。
推翻傳統看法
港大的研究團隊利用基因改造技術,以弱化病毒為載體,將感光基因打入老鼠大腦中的海馬體部份細胞內,令細胞改造成對光敏感,再以光纖照射海馬體,進行低頻刺激,模擬大腦訊號。結果發現以低頻刺激海馬體,可以激活左右腦大腦皮層的功能性連接,提升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增強視力、聽力及觸覺等感知反應,增幅達20%。研究結果顯示海馬體能主導大腦皮層的活動,並非只是被動的組織,有別於過往科學界的認知。
帶領研究團隊的港大生物醫學工程首席教授吳學奎指出,研究顯示海馬體如同大腦的心臟,推翻了科學界對海馬體的傳統看法。現時醫學界對大腦疾病的診斷並不完美,發現大腦出現病變時可能已經太遲。今次研究結果則有助醫學界了解大腦功能性連接,日後可以發展成診斷技術,用於在早期診斷出認知障礙症、癲癇、創傷後壓力症等大腦疾病,甚至可以提供突破性的治療方案。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腦內科教授張德輝指出,今次研究為醫學界帶來新知識和觀點,有助理解海馬體更多的功能,能為相關研究提出基礎模型,有進一步發展的價值,但認為相關研究尚屬非常初步階段,如要應用於診斷及治療腦疾病上,尚要待研究進入臨床階段,或者有其他的相關研究結果才能下定論。
記者:何家朗
海馬體是腦部組織,位於大腦皮層下方,左右腦各有一個,因形狀彎曲如同海馬而命名。海馬體體積細小,只佔大腦很小比例,過往科學界認為只有短暫記憶儲存、空間感等被動功能。不過,近年發現海馬體與認知障礙症(前稱老人癡呆症)、癲癇症等疾病有關,若海馬體受損,可導致記憶受損、難以認路等症狀。相對而言,大腦皮層則是大腦最大的結構,在記憶、思考、感知等功能都發揮關鍵作用,就連海馬體的短暫記憶片段,亦會在反覆被記住後存入大腦皮層,成為永久記憶。
推翻傳統看法
港大的研究團隊利用基因改造技術,以弱化病毒為載體,將感光基因打入老鼠大腦中的海馬體部份細胞內,令細胞改造成對光敏感,再以光纖照射海馬體,進行低頻刺激,模擬大腦訊號。結果發現以低頻刺激海馬體,可以激活左右腦大腦皮層的功能性連接,提升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增強視力、聽力及觸覺等感知反應,增幅達20%。研究結果顯示海馬體能主導大腦皮層的活動,並非只是被動的組織,有別於過往科學界的認知。
帶領研究團隊的港大生物醫學工程首席教授吳學奎指出,研究顯示海馬體如同大腦的心臟,推翻了科學界對海馬體的傳統看法。現時醫學界對大腦疾病的診斷並不完美,發現大腦出現病變時可能已經太遲。今次研究結果則有助醫學界了解大腦功能性連接,日後可以發展成診斷技術,用於在早期診斷出認知障礙症、癲癇、創傷後壓力症等大腦疾病,甚至可以提供突破性的治療方案。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腦內科教授張德輝指出,今次研究為醫學界帶來新知識和觀點,有助理解海馬體更多的功能,能為相關研究提出基礎模型,有進一步發展的價值,但認為相關研究尚屬非常初步階段,如要應用於診斷及治療腦疾病上,尚要待研究進入臨床階段,或者有其他的相關研究結果才能下定論。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