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在病童眼中她是「慈母」,在新醫生眼中,她是記錄新舊手術天書的「曹教授」。由見證修女開天闢地到醫管局推系統化管理,64歲的曹順金在海角天邊的兒童醫院做了41年。「有啲病人細細個入嚟做手術,依家都做咗阿爸阿媽」。由雙十年華、有22吋小蠻腰的俏護士到退休在即,她亦將展開人生新一頁。「這裏都是美好回憶。」能伴孩子走過人生最難的路,她說已無憾。
記者:呂麗嬋
50年代中開設的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位於薄扶林海旁。坐巴士前往,經過瑪麗醫院和墳場,下了車還得行行重行行。「喺修女嘅年代,呢度好荒蕪,冇咁多豪宅,好多時當完一更,就索性喺宿舍過夜,第二日又返工」。根德醫院是全港首間兒童醫院,主要治療骨骼畸形的孩子,由早年的小兒麻痹到近年的玻璃骨遺傳病,處理大量先天骨骼變形及兒童骨骼整形及創傷問題,「有啲四肢嚴重屈曲,做完手術,全身安滿螺絲釘……」
成長院童:係阿媽係天使
「最初3年喺病房工作,病房嘅間格同依家好唔同,20張病床分開兩行咁放,每逢開飯,就開兩張枱放中間,可以落床嘅病人就喺枱食,落唔到床就我哋喺床邊餵」。儼如兒童宿舍的佈局,令醫護與病人關係密切,曹順金笑言,初出茅廬,很多記憶深印腦海,當年可以叫得出病房內每位病人的名字,就算事隔多年,仍沒有忘記。「近年醫院做埋成年人嘅骨科手術,有次登記,見到個名好眼熟,問佢係咪細個喺度住過。」
昔日少年變了新老,事隔近40年的一個尋常病人的名字,她仍能倒背如流。曹順金直言,病人來了又走,有些不幸離世來不及見證花開花落、有些幸運地康復長大,多年來仍保持聯絡。30出頭仍長得一張孩子臉的Harmony,是其中之一。「做完手術,迷迷糊糊,第一個見到嘅人就係曹姑娘,佢何止係我阿媽,直情係我嘅天使。」11歲發現脊柱側彎問題,拖拉多年接受手術。「做完手術好辛苦,完全唔郁得,痛到大發脾氣,但曹姑娘一定會諗方法氹番你,好有心機咁同你傾偈。」事隔多年,小妮子仍一臉感激。
「慈母」:使命是給愛和尊嚴
在小花園散步,像牽着「女兒」手的曹順金,聞言笑得彎了眼睛:「以前科技冇依家咁進步,啲小朋友做完手術,留醫留得耐啲,又冇咁多手機同WhatsApp,人與人之間,感情係會比較深厚」。視曹順金如半個媽媽的,還有小三那年,因為手術住了一年醫院的美琪。「逢過年過節都會返嚟聚會,最記得小五嗰年,同另一院童跟曹姑娘去美國迪士尼,佢一個帶住我哋兩個,好緊張,好多日用品都會帶埋我哋嗰份,一到埗就打電話返香港同我媽咪報平安。」不願上鏡的美琪說。
人生還未開始,就得與死亡搏鬥,在根德醫院出入的病童,大都身經百戰,特別叫人心疼。「都係盡自己能力,做得幾多得幾多」。硬朗的她直言,當年醫學沒今日昌明,努力照顧好那些不一定能夠長大的孩子,給他們最多的愛和尊嚴,是一代人的使命。「60、70年代,白燕有套戲好出名,細路哥最鍾意改花名,宿舍叫狂人塔;修女住嗰度就叫師姑庵……」生活再多磨難,只願記着快樂有趣的時光。就如種滿各式果樹的小花園,今日結滿了大樹菠蘿,歲月無聲,曹順金說早已無憾。
記者:呂麗嬋
50年代中開設的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位於薄扶林海旁。坐巴士前往,經過瑪麗醫院和墳場,下了車還得行行重行行。「喺修女嘅年代,呢度好荒蕪,冇咁多豪宅,好多時當完一更,就索性喺宿舍過夜,第二日又返工」。根德醫院是全港首間兒童醫院,主要治療骨骼畸形的孩子,由早年的小兒麻痹到近年的玻璃骨遺傳病,處理大量先天骨骼變形及兒童骨骼整形及創傷問題,「有啲四肢嚴重屈曲,做完手術,全身安滿螺絲釘……」
成長院童:係阿媽係天使
「最初3年喺病房工作,病房嘅間格同依家好唔同,20張病床分開兩行咁放,每逢開飯,就開兩張枱放中間,可以落床嘅病人就喺枱食,落唔到床就我哋喺床邊餵」。儼如兒童宿舍的佈局,令醫護與病人關係密切,曹順金笑言,初出茅廬,很多記憶深印腦海,當年可以叫得出病房內每位病人的名字,就算事隔多年,仍沒有忘記。「近年醫院做埋成年人嘅骨科手術,有次登記,見到個名好眼熟,問佢係咪細個喺度住過。」
昔日少年變了新老,事隔近40年的一個尋常病人的名字,她仍能倒背如流。曹順金直言,病人來了又走,有些不幸離世來不及見證花開花落、有些幸運地康復長大,多年來仍保持聯絡。30出頭仍長得一張孩子臉的Harmony,是其中之一。「做完手術,迷迷糊糊,第一個見到嘅人就係曹姑娘,佢何止係我阿媽,直情係我嘅天使。」11歲發現脊柱側彎問題,拖拉多年接受手術。「做完手術好辛苦,完全唔郁得,痛到大發脾氣,但曹姑娘一定會諗方法氹番你,好有心機咁同你傾偈。」事隔多年,小妮子仍一臉感激。
「慈母」:使命是給愛和尊嚴
在小花園散步,像牽着「女兒」手的曹順金,聞言笑得彎了眼睛:「以前科技冇依家咁進步,啲小朋友做完手術,留醫留得耐啲,又冇咁多手機同WhatsApp,人與人之間,感情係會比較深厚」。視曹順金如半個媽媽的,還有小三那年,因為手術住了一年醫院的美琪。「逢過年過節都會返嚟聚會,最記得小五嗰年,同另一院童跟曹姑娘去美國迪士尼,佢一個帶住我哋兩個,好緊張,好多日用品都會帶埋我哋嗰份,一到埗就打電話返香港同我媽咪報平安。」不願上鏡的美琪說。
人生還未開始,就得與死亡搏鬥,在根德醫院出入的病童,大都身經百戰,特別叫人心疼。「都係盡自己能力,做得幾多得幾多」。硬朗的她直言,當年醫學沒今日昌明,努力照顧好那些不一定能夠長大的孩子,給他們最多的愛和尊嚴,是一代人的使命。「60、70年代,白燕有套戲好出名,細路哥最鍾意改花名,宿舍叫狂人塔;修女住嗰度就叫師姑庵……」生活再多磨難,只願記着快樂有趣的時光。就如種滿各式果樹的小花園,今日結滿了大樹菠蘿,歲月無聲,曹順金說早已無憾。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