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90後創ICO保薦人生意冀新集資模式衝擊傳統市場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11日 06:35
2017年09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首次代幣發行(ICO)未遭監管機構封殺前,項目在內地多如繁花盛放,香港人參與程度似乎不高,殊不知幾名香港90後由「掘礦」起家,近年成立ICO Investment Club,在兩岸三地悄悄建立ICO保薦人生意,當中正處理台灣一宗籌幣額等值1億美元(約7.8億港元)的項目,無懼中國辣招禁絕ICO。
記者:周家誠
近年成立的ICO Investment Club聯合創辦人鄧進一接受訪問時,提及本身在科大修讀電子工程系,以「掘礦」(以程式運算獲取虛擬貨幣)為興趣,與另一創辦人歐陽駿經常討論數碼貨幣的事情,兩人畢業後曾創業,其後賣盤變成打工仔,1年前開始留意ICO,成立ICO Investment Club後參與AppWorks加速器計劃,引起不少企業青睞,詢問能否協助籌辦ICO。
為手遊公司籌6,000萬元代幣
所謂ICO,實際是另類集資方式,企業籌集以太幣等虛擬貨幣,與此同時再發放代幣予投資者,這些代幣在集資項目中具有實際用途,同時亦有投機價值。
經手第一個項目後,該俱落部逐漸有人認識,常有公司主動接觸,若項目適合,他們就會洽談籌幣的規模、形式等,然後搭建平台展開預售,並進行以內地投資者為主要對象的路演,再公開發行。
參考新股上市費用,他們亦會收取相當於集資額約2%的代幣。鄧進一未有提及在這個「虛擬貨幣大時代」到底賺了多少,僅指由於所收取的是代幣,故其身家亦隨代幣價格上落而非常浮動。
全球ICO項目眾多,莨莠不齊,鄧同意內地確存在不少垃圾項目,例如曾有奶粉供應商、抗癌藥公司找上門,要求籌幣融資,「唔合理嘅項目,我哋一個都唔會做」,但若項目本身能透過區塊鏈而增值,則未嘗不可。
鄧進一舉例,今年曾為內地手機遊戲公司新動旗下兩隻新遊戲進行ICO,籌集值5,000萬元人幣(約6,014萬港元)之代幣,「公司本身唔缺錢,但發行代幣後,投資者可以直接喺遊戲入面用,反而令人有誘因玩隻遊戲」。此外,一般參與者在遊戲上購買武器,製作商通常會被發行商抽取佣金,遲遲才分賬,若透過ICO發售代幣,則可避免這些缺點。
ICO Investment Club另一項目,屬台灣國泰金控旗下的奇異新能源,其將太陽能板以代幣形式出售,而盈利則會打入代幣,故此代幣本身有抵押品價值。鄧進一指項目正籌備當中,集資額目標為1億美元,正待市道較好時才開售。
鄧進一遊走內地,接觸不少投資者,介紹項目期間,竟發現他們大部份不認識區塊鏈,甚至從未購買虛擬貨幣,「必須承認市場有個大泡沫」。但他指出,雖然ICO市場混亂,但區塊鏈技術本身具突破性,例如融資成本便宜、流動性高、無國界之分,希望未來中國法規明確後,新集資模式可衝擊傳統資本市場。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