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劇團將51年前事件搬上舞台「港最後死囚」反思網絡暴力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10日 06:35
2017年09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有人說,在歷史面前,人人都是花生友。51年前的秋天,一個謀殺犯被問吊處死,是香港1993年正式廢除死刑前最後一個死囚。事隔半世紀,就有3個「花生友」,將這個封塵的香港故事搬上舞台。「香港廢除死刑多年,但暴力從來冇離開過我哋」。在劇團監製黃珏基眼裏,暴力存在於警民之間,還在社交媒體,「表態固然有壓力,不表態亦有壓力」。從香港最後死囚看今日香港,由街頭到網絡,有形無形的暴力,你感受到嗎?


記者:呂麗嬋

警察執法為了公義、公民違法也為了公義,「何謂公義?何謂暴力?」最沉重的題旨,大抵是藝發局資助劇場《一賠一:香港(暫時)最後一名死囚》的創作緣起。「今日的香港,充斥着暴力,警民之間、言論暴力,但有啲暴力並不顯而易見,就如社交媒體,看似可輕易表達個人聲音,其實都經過自我審查」。從社交媒體定義別人、藉評論塑造想別人認知的自己,還有社會分裂下的unfriend潮,黃珏基說:「你不再敢公開表達真實意見,因怕被批評。」「自製恐懼」的日常,讓他反思暴力。


尋黃啓基家屬重組歷史

「比如我鍾意煮嘢食,喺網上分享廚藝,但突然發生一件社會事件,我就會自我批判:post咗會唔會俾人覺得我好冷漠?發生咗件咁嘅事,我係咪唔應該煮飯?至少係唔應該俾人知道我喺度煮飯?」別人的看法漸漸掩沒了內心感受,看似無足輕重,日積月累卻成了心頭大石,他反問:「喺社交媒體分享,有幾多人經過真正思考,還是只係人云亦云?」集體的氛圍,讓無形的暴力假公義之名,無處不在。找到「暴力」這關鍵詞,黃珏基與團隊開始尋索有趣例子。


「喺搜尋網打暴力兩個字,出咗段新聞,香港原來有過死刑,且曾引起極大爭議。」事發在1966年的秋天,越南籍的黃啓基劫殺罪名成立,被判處繯首死刑。其英國籍代表律師貝納祺,以宗主國英國在1965年廢除死刑為由,嘗試為他開脫死罪,惟法庭最終維持原判,同年黃被問吊處死,成為香港最後一名死囚。為了進一步了解細節,團隊找到黃啓基仍在生的堂家姐,以及曾看守過他的懲教署職員,透過口述歷史,重組封塵了的歷史。


「謀殺同死刑都係殺人,但只要因着公義,殺人就係合法」,一個越南籍的犯人,一個英國律師,在香港討論應跟循哪地的法律程序。這是殖民地時代的法律爭議,走進一國兩制、「50年不變」後的香港在後過渡期下,又會否由隨英國廢死刑,到跟隨內地法例,重新立法執行死刑?「呢段被遺忘的香港歷史,不但呼應香港特殊的政治環境,更是反思的契機,我哋希望觀眾睇完,會有更多的思考和討論」,黃珏基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