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遠離政治中心 出版審查相對寬長青網文章

2017年09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9月04日 06:35
2017年09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蘋果日報】統計顯示,成都有大小書店1,200家,以成都市1,600萬人口計,平均一萬多人就有一間書店,密度堪稱全國大城市之最。以至於有輿論戲言,成都的書店「比米店還多」。官方的閱讀調查也顯示,成都紙質閱讀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46本,75%成都居民認為閱讀很重要。


歷代人才輩出

但催生成都書店林立的原因,有學者認為應從更深層面去解剖。首先是古巴蜀文化沉澱深厚;「自古文人多入蜀」,巴山蜀水孕育了大禹、司馬相如、李白、三蘇(蘇洵及其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巴金、張大千等古今文化名人;歷代人才輩出,文風昌盛。


而成都雕版印書的歷史,則可上溯到唐末,盛於兩宋,明清有較大發展,到抗戰時期達到鼎盛;及至當代,儘管中共嚴控文化出版業,但相對於首都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而言,成都由於偏安西南,離政治中心較遠,故出位的思想言論相對較少,出版環境仍相對比較寬鬆。


例如原籍四川的老右派鐵流,在北京出版右派回憶錄、對外發聲批評時政,惹怒中共被當局判刑緩期執行,雖他在京有住所但仍被遣返成都,禁返北京。鐵流在成都同樣不甘寂寞,但卻極少遭當局呵斥,他對《蘋果》記者說:「我都七八十歲了還怕甚麼?該說甚麼照說,四川人擺龍門陣,哪個管得你嘛!」


相反,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由於嚴酷的政治環境,言論出版環境屢受打壓;北京號稱有中國最多的出版社,但市場上書店來來去去就那幾家國營店,民間書店如萬聖書苑、三味書屋、烏有之鄉等,或因邀請一些知名異見人士、公共知識分子出席講座,或倡導的理念與當局不符,遭打壓凋零。


《蘋果》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