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陽五:網絡空間治理的「辯證法」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11日 06:35
2017年07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在中共的話語體系裏,「辯證法」是一套非常重要的方法論。談論新生事物時,內地官員往往會在「矛盾」中尋求「統一」,以防下屬認識片面、工作跑偏。如同當年的改革開放,中共高層在「左」、「右」之間的拿揑,就有這層意思。
說易行難,想要「辯證」地解決問題並不容易。面對內地網絡層出不窮的新興傳播平台,官方的介入正在遭遇「矯枉過正」的爭議。從微博、微信,再到直播、短視頻,這些社交網絡平台的發展都經歷了從初期「野蠻生長」到後期「整改轉型」的相似過程。疏堵之間、進退之度,在外界看來官方都偏向了後者。
最新的案例是網絡直播平台。從去年底開始,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部門,通過查處違規網絡直播平台、發布《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要求新浪微博等網站關停視聽節目服務等一系列動作,大力整頓網絡視頻直播行業。此舉對內引來民眾抱怨視頻節目大不如前,對外則留下「加強言論管制」的口實。
凡事都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我們不妨也來「辯證」地看待內地網絡空間治理的問題。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這是內地官方一系列動作所傳遞的明確信號。新技術的發展泥沙俱下,恐怖、色情、暴力元素極易成為網絡空間吸引眼球的「噱頭」。及早地劃出「法律紅線」,對於內地網絡空間的健康發展絕非壞事。視頻直播具備前所未有的即時性和互動特質,一些直播平台企圖「打擦邊球」博出位,顯然踩到了內地法律的「雷區」。
「依法治網」手段方法有改進空間
「依法治網」從無到有,值得肯定,但手段方法卻有改進空間。在視頻直播的案例中,筆者依然能看到典型的「一刀切」工作思路,以及「老辦法管新事物」的行政惰性。視頻直播乃內地互聯網產業的新風口,各大網站競相奪之。以「未持有相關許可證」為由一關了之,固然省卻管理成本,但也讓一些優質的網絡視頻生產者失去了創作的平台。
相對於「治理」,內地官場顯然更熟悉「管理」。一字之差,反映出執政者的心態與能力。互聯網擁有多元與包容的媒介特質。設置底線的同時,激發網絡空間的活力和創造力更應成為官方治理的應有之義,而非一紙禁令萬事大吉。習近平在去年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曾就「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有過專門論述,值得好好研究。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網絡空間的治理自是包含其中。如何治理這個言論龐雜的虛擬空間,無疑將成為中共的一項長期課題。
可以預見,不同形態網絡傳播媒體的興起仍將如火如荼。「辯證法」的思路依然有效。在領導人「既要……又要……」的語句背後,也給負責實際工作的官員預留了操作的空間和彈性。關鍵看執政者視野是否開闊以及分寸的把握。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歐陽五]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