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謝偉銓:政府賣地傾斜「過江龍」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11日 06:35
2017年07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本港官地成交價屢創新高,上半年政府賣地收入破紀錄地超過1000億元,最令人側目的是當中的住宅地皮,全部都是由中資財團投得。這些「過江龍」出價狠勁進取, 其中有單一集團過去半年合共斥資超過270億元,連奪啟德四幅住宅地;另外兩大內地發展商更聯手以逾168億元奪得港島住宅地,成為本港「新地王」,打破20年前小西灣地皮的紀錄,在不夠5個月的時間內,有關紀錄已兩次被打破。


地皮太大幅 港發展商望門興嘆

其實這幅20年前售出,用作興建藍灣半島的小西灣「前地王」,當年信和置業(0083)以逾118億元投得,可惜之後卻遭逢金融風暴洗禮,地價大跌,令信置在財務方面承受極大壓力。時移世易,今日從內地殺到的「過江龍」瘋狂高價搶地,汲取過教訓的本港地產商當然不敢再貿然跟風追價。但令人遺憾的是,政府現行賣地做法卻給予有偏袒內地「過江龍」之嫌。


首先,當局近年推地面積愈來愈大,在熾熱市况下,競投者必須擁有大量資金、財力,所以能參與競投的都是財雄勢大的「過江龍」,本地中小型發展商只能望門興嘆。若政府於賣地時不顧本地發展商財政承受能力,不斷將出售地皮愈賣愈大幅,例如準備推出的中環海濱3號地皮,若以單一項目推出,地價保守估計高達600多億元,試問香港又有多少個財團有能力競投呢?最後又會否只是由「過江龍」相互爭奪,以天價成交之餘又繼續為本港樓市火上加油呢?


間接影響本地顧問公司生意

一眾本港地產商參與競投的機會減少,亦間接影響到一班提供房地產業顧問服務的本地專業人士,因為大型項目往往傾向聘用國際顧問公司,本地的專業服務發展將受打擊。


再者,政府將巨大土地整幅單一出售發展,無可否認能節省行政成本;撇除偏幫「過江龍」的爭議,從規劃和社區福祉角度亦非好事。當大面積土地由同一集團發展,自然會側重建設私人屋苑內的設施,忽略了發展對附近市民帶來的影響。以九龍站發展為例,綠化設施均興建在平台上,雖然設計、建造和維護均是高水平,然而一般市民大眾在街道上卻難以感受到,無助改善社區環境。


賣地投標制度應增透明度

除此之外,現行政府賣地投標制度欠缺透明度問題亦十分值得留意。現時參與競投的發展商並不需要公開入標價,即使最後成交金額「創新高」,但未有中標的其他發展商,出價又是否真的接近該成交「天價」呢?抑或是只有個別財團出價勇猛?這些切實反映市况的資訊,外界有權知道,當局實應改善相關制度,提升市場透明度。


思籌知路召集人

[謝偉銓 銓誌言]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