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國良﹕不要小看大灣區發展潛力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10日 06:35
2017年07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半年過去,市場在下半場一開局,就殺大家一個措手不及。一些似是基本因素的突發原因,讓龍頭科技股出現不常見的波動,連帶其他科技股和年度累積了一定升幅的股票亦受影響。初步回看,現時出現的回調,其深度和力度都沒有構成恐慌拋售(panic selling)。但正如上周指出,在經過年初至6月底的6連升,採取一些較保守的策略亦是可取的,而且,筆者會着重尋找一些跟市場和宏觀形勢關連度低的品種。


港股連升6個月 現可採保守策略

除了個股原因,亦有投資者歸咎市場回調,在於市場並沒有看到七一假期前所預期的好消息如期出現。這些「每逢慶典就會收禮物」的言論,曾經有不少市場,是次慶典其實亦有公布一些新政策,例如北向債券通,又或宣布改進現有政策,如國務院批准進一步提高香港的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計劃投資額度增至5000億元人民幣。但可能希望愈大,失望愈大,這種種似乎未能完全滿足市場的期望!但其實,在眾多的宣布中,有一條是值得大家多思考的是,有關港澳粵及國家發改委四方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這消息。


以全國整盤棋來考慮未來之路,多頭粗放式增長階段早已過去,所以,在版圖上的每個關鍵區域,富策略的規劃是更有必要的,因為要達到最有效而持續的成果,需要各方的充分協調。因為,跟雄安新區不一樣,粵港澳大灣區是要在各地已發展多年的成功基礎上,去再上一個不是零和遊戲的新台階,其難度可想而知。在海外亦有些大灣區的發展例子,如美國的三藩市灣區或是日本的東京灣區。不少的分析亦指出,這種發展的模式需要一些有利的客觀條件,當中包括:現有人口的結構和未來的變化,地區城市化的比例,生產力的多樣性以至基礎建設可促成人和物的流動等。從這些必需的條件來看,我們身處的粵港澳大灣區確實有其獨有的良好條件,成功關鍵仍在於各地能否成功協調,找出多贏之局。


房地產消費概念股料受惠

要在市場找到相關的投資標的,可以從幾方面去思考:首先,一個區域發展成功,最重要是一個良好的人口結構和質素,要這群人願意留下來,房屋是一個重要的考慮,所以,有在大灣區長期開發物業的發展商是有一定投資價值。另外,人流在區內有望可以利用不同城市互補提供服務,享受更優越的生活質素,因此,區內優閒消費類型的品種,亦應受惠於大灣區概念。最後,如果大灣區各方經濟增長因協議而活躍起來,區內現有基礎建設的利潤增長亦可因需求擴大而上升!


沛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