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從遼寧艦到長征五號 軍事強國之路仍漫長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10日 06:35
2017年07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一連兩日在港公開展示,在城中掀起一陣熱潮。近年中國軍備科技確有長足進步,繼遼寧號後,首艘完全國產的航母001A和首艘萬噸級導彈驅逐艦也相繼下水,第四代隱形戰機殲20亦已成軍,反導反衛星技術以及超高音速飛行器都有所突破,於是,中國軍力超俄趕美之說甚囂塵上。遼寧號訪港,的確有助市民更了解中國的軍力,但若因此就認為中國軍力已與美俄平起平坐,則難免墮入夜郎自大的迷思。


長征五號發射失利

太空站計劃或生變

就在遼寧號訪港前的7月2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的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異常,發射失利。6月19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時,火箭三級工作亦出現異常,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雖經數次調整姿態,到上周衛星終於返回正軌,但從去年9月至今,中國航天發射已經歷至少3次失利。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的失敗,令原定11月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的計劃也面臨變數。若嫦娥五號無法於今年內升空,原定的建造太空站、載人登月、探測火星等一系列太空探索時間表,也會被打亂。


耗時10年研製的長征五號是中國目前最重型運載火箭,也是為了追趕美俄歐日印等太空火箭發射技術的精心之作,這次發射失敗,說明中國距離真正的太空軍事強國仍有長路要走。


中國自1985年百萬大裁軍後,鄧小平一句「軍隊要忍耐」軍費大減,為經濟建設讓路,令中國與美蘇等國軍事實力差距進一步擴闊,國產武器與世界先進水平出現了幾代的差距。


1991年的沙漠風暴戰爭中,美軍在100小時內對號稱中東軍事強國的伊拉克摧枯拉朽,在中國軍隊內部引起極大震撼。從那時起,藉着蘇聯解體,中國開始引入前蘇聯的軍事科技與人才,遼寧號的前身瓦良格號就是在1998年從烏克蘭購買回來的。1999年美國戰機「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事件後,舉國憤怒,中央遂決定啟動「995工程」,大幅增加軍費,研製先進戰機和導彈,加強軍備。在不足20年的時間內,中國軍事實力確實大幅縮窄了與世界先進國家美國、俄羅斯的差距,陸軍已經由機械化、摩托化邁向信息化、合成化,空軍則由國土防空型邁向空天一體、攻防兼備型,海軍由近岸型的「黃水海軍」初步邁向大洋的「藍水海軍」,火箭軍也成為「核常兼備」的戰略威懾力量,以中國薄弱的軍工基礎,取得今日的成就,實屬難能可貴。


20年發展成就雖大

軍力並非單憑武器

中國今日的國力雖今非昔比,但周邊安全形勢依然險惡,北有朝核危機,南有南海糾紛,東有釣島爭議與台灣問題困擾,西有與印度的領土糾紛,以及恐怖主義與疆獨分離勢力的合流,加上近年中國「一帶一路」對外投資的增多,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安全憂患已經超出國境,對國家的軍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來,中國軍工系統確實做出了很大成就,除武器裝備外,在太空科技、民航客機製造、深海探測等民用科技方面的成就,也有軍工系統的功勞,因此,政壇上也湧現了一批引人矚目的軍工系政治明星。不過,軍工科技系統也非世外桃源,內地的一些體制弊端和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對軍工科技界也不無影響。與早年研發「兩彈(原子彈、氫彈)一星(人造衛星)」的老一輩軍工科技工作者相比,年輕一輩欠缺嚴謹態度和?牲精神,諉過爭功,好大喜功;科研作風浮躁,不夠嚴謹;因待遇問題引致的人才流失,種種問題,都影響中國軍工科技的踏實發展。


坊間對各國軍力有五花八門的排行榜,無非都是以飛機大炮戰艦的數量來作評斷。但是,一國軍力的強弱,不能簡單看武器裝備的數量性能,而需從多個層面綜合評估,包括戰略方針、指導理論、指揮體系、技術戰術、經濟實力、工業基礎以及作戰士氣,都是重要因素。單純以武器裝備的先進與否來評價軍力水平,注定只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中國軍力的進步視而不見,認為今日中國面對美俄等強國仍如滿清時代般不堪一擊,固然是昧於現實的妄自菲薄;但以為中國軍力已經超俄趕美,甚至睥睨亞太,以至一些網上憤青動輒叫囂要教訓鄰國,也屬井底之蛙,盲目自大,並非真正愛國的表現。「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古人的至理名言,值得認真記取。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