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日前匯豐銀行的一個意見調查顯示,年輕人普遍較長輩期望早些退休,其中Y世代(1980至2000年代出生者)平均預期的退休年齡是61歲,較整體受訪在職人士的平均預期早了兩年。本欄對匯豐的調查頗感意外,因為我原以為時下的年輕人,會相信他們能更早一點退休。
其實,無論是哪個世代的青年,無不希望自己可以早日達成財務自由,可以有選擇提早退休歎世界的機會。當然,社會上亦有部分人真心喜歡工作,他們無論是否已達成財務自由,亦樂於一路工作,視死在辦公桌上為一種榮耀。
上一代以工作換取安全感
不過,不少心理學家猜測,部分工作狂其實並非真正喜歡工作,只是受到刻苦的童年生活陰影影響,對未來生活欠缺安全感,需要透過努力工作不斷累積財富及獲得世人的肯定,作為對童年陰影的補償。
Y世代的父母輩,大多成長於物質生活普遍不太豐盛的1960至1970年代,當他們踏足社會工作的黃金20年,卻剛好處於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在童年難苦生活的陰影之下,千禧世代的父母大多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期望退休之後依靠社會福利救濟的人不是完全沒有,只是為數相信不會太多。
有別於他們刻苦耐勞的前輩們,Y世代首次踏足社會工作之前,其父母輩大多已為自己(甚至是他們的子女)預留了不少積蓄,近年傳媒經常提及為子女提供首期置業的「慈父慈母」,便是這批成長於X世代的當今社會中堅分子。既然有父母辛苦賺錢,作為子女的,當然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可以有大條道理早點退休享清福。更何况,這批Y世代的年輕人,根本少年不識窮滋味,沒有童年陰影,當然毋須透過工作為自己找尋工作上的安全感。
近代追求享樂 儲蓄觀念弱
明乎此,讀者自當理解,為何Y世代的人,較X世代或之前出生的前輩,少了那份渴望工作到老的動機。
Y世代成長於科技突飛猛進的年代,期間世界從未發生過任何重大的戰亂(例如X世代成長期間的越戰及六四事件,以至再早一輩對二戰及韓戰的記憶),他們普遍較為樂天及容易接受甚至主動擁抱新科技。他們熱愛旅遊、經常轉工、只求快樂不計回報(較不重看),普遍沒有儲蓄觀念。因此,當劉鳴煒呼籲年輕人去少些旅行多儲一點錢時,這批年輕人表現相當反感,其實是非常正常的即時反應;同樣地,我對早前中大學生會發表了一篇大潑六四事件周年晚會冷水的言論,沒有部分中大老鬼那麼反感。畢竟大家成長於兩個不同的世代,我的個人成長記憶,怎可能強加於對當年歷史沒有半點切膚之痛者的身上呢?
投其所好 才能與時並進
然而,未來是屬於Y世代及千禧年後出生的Z世代的。當中,Y世代的代表人物,臉書創辦人朱克伯格,透過facebook改變了全人類社交生活的模式。想要知道未來世界的路向,我們無論是成長於哪個世代,都有必要認真研究Y及Z世代的思維模式投其所好,才能夠與時並進。以老前輩的口脗向這批年輕一代說三道四,只會徒勞無功兼落得老餅稱號而已。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Vincent@vlasset.com
[林少陽 細味投資]
其實,無論是哪個世代的青年,無不希望自己可以早日達成財務自由,可以有選擇提早退休歎世界的機會。當然,社會上亦有部分人真心喜歡工作,他們無論是否已達成財務自由,亦樂於一路工作,視死在辦公桌上為一種榮耀。
上一代以工作換取安全感
不過,不少心理學家猜測,部分工作狂其實並非真正喜歡工作,只是受到刻苦的童年生活陰影影響,對未來生活欠缺安全感,需要透過努力工作不斷累積財富及獲得世人的肯定,作為對童年陰影的補償。
Y世代的父母輩,大多成長於物質生活普遍不太豐盛的1960至1970年代,當他們踏足社會工作的黃金20年,卻剛好處於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在童年難苦生活的陰影之下,千禧世代的父母大多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期望退休之後依靠社會福利救濟的人不是完全沒有,只是為數相信不會太多。
有別於他們刻苦耐勞的前輩們,Y世代首次踏足社會工作之前,其父母輩大多已為自己(甚至是他們的子女)預留了不少積蓄,近年傳媒經常提及為子女提供首期置業的「慈父慈母」,便是這批成長於X世代的當今社會中堅分子。既然有父母辛苦賺錢,作為子女的,當然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可以有大條道理早點退休享清福。更何况,這批Y世代的年輕人,根本少年不識窮滋味,沒有童年陰影,當然毋須透過工作為自己找尋工作上的安全感。
近代追求享樂 儲蓄觀念弱
明乎此,讀者自當理解,為何Y世代的人,較X世代或之前出生的前輩,少了那份渴望工作到老的動機。
Y世代成長於科技突飛猛進的年代,期間世界從未發生過任何重大的戰亂(例如X世代成長期間的越戰及六四事件,以至再早一輩對二戰及韓戰的記憶),他們普遍較為樂天及容易接受甚至主動擁抱新科技。他們熱愛旅遊、經常轉工、只求快樂不計回報(較不重看),普遍沒有儲蓄觀念。因此,當劉鳴煒呼籲年輕人去少些旅行多儲一點錢時,這批年輕人表現相當反感,其實是非常正常的即時反應;同樣地,我對早前中大學生會發表了一篇大潑六四事件周年晚會冷水的言論,沒有部分中大老鬼那麼反感。畢竟大家成長於兩個不同的世代,我的個人成長記憶,怎可能強加於對當年歷史沒有半點切膚之痛者的身上呢?
投其所好 才能與時並進
然而,未來是屬於Y世代及千禧年後出生的Z世代的。當中,Y世代的代表人物,臉書創辦人朱克伯格,透過facebook改變了全人類社交生活的模式。想要知道未來世界的路向,我們無論是成長於哪個世代,都有必要認真研究Y及Z世代的思維模式投其所好,才能夠與時並進。以老前輩的口脗向這批年輕一代說三道四,只會徒勞無功兼落得老餅稱號而已。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Vincent@vlasset.com
[林少陽 細味投資]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