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有人形容這裏是記者的樹洞。老闆是前新聞從業員,退下火線,開設在太子的餐廳是行家集中地,杯盤交錯之間無數次的飯敘歡送散席時,偶爾豪氣干雲拋下一句江湖再見,或者心灰意冷地說,不如不見。「好多次都在這間餐廳中。」
69次的訪談對象是電子傳媒的新聞從業員。職級由記者、攝影師、採訪主任以至管理層都有。其中一個他終於離職,訪談中突然抬起頭說:「對不起我捍衛不到。」另一個她說:「我不服氣。」然後在對座的區家麟面前流下深深不忿的一滴淚。
69次的訪談,有盡是揪心的無奈,有人感覺良好渾然不解,也有人早已雲淡風輕,區家麟將記錄到的這些那些放置在學術理論框架中加以整合分析,六年時光寫成博士論文,再編輯成《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一書。
記者相約他在同一間餐廳,談他筆下這本「本人迄今所出版最重要的一本書」,好奇想知道他早年在無綫新聞部的日常,「到這一兩年我做這些訪問,問了很多記者,包括TVB記者 、其他台的記者,那時我真是覺得,我當時的遭遇是如何的微不足道。」
記者乖乖哋得㗎喇
回帶到還未離開無綫新聞部的日子。
「一路做時會有很多困惑,什麼叫平衡?正同反的比例到底什麼才是對?為什麼一做奧運我們便放那麼多資源落去,到有些敏感的話題,大家又會企喺度唔郁。」困惑的不止他一人,他也一再強調詭異的小動作不單止發生在無綫新聞部,「比如有些人會聽到中高層老細講『記者唔使咁醒㗎,乖乖哋得㗎喇,唔使派咁多咁醒的記者去北京。』在很多行家口中都聽到這些事,有少少開竅的感覺。」有如當頭棒喝,發現原來新聞部之中有一種很特別的操控內容技巧,正慢慢演化出來。
帶着滿腦子疑惑,七年前他離開無綫走入大學讀博士,同時轉換崗位,比如在電台時事節目中擔任主持,記者當時是同一節目的編導,記得那幾年間「傳媒自我審查」的話題屢屢出現在大氣電波之中,有一次節目討論完相關題目,問區家麟「幾時到你講吓」,「未係時候。」他當時說。
「那應該是很久之前了。」今天他已集研成書,「我想用一個比較學術的方式去看,會比較合理和嚴謹,不想流於,我覺得你衰就乜乜乜,就是自我審查。」因為傳媒自我審查的課題從來不好說。二○○七年學者李立峯曾在一篇文章指出,香港新聞界歷來的「自我審查」指控,沒有一次是傳媒管理層承認的。香港記者協會多年來收過很多自我審查的投訴與質疑,每每由於「缺乏得悉內幕的證言,很多指控無可避免地難下結論成為不解謎團」。
正如今天訪問之前,他剛好主持完節目,最後一節題目是無綫因為要播放習近平講話而臨時抽起港台節目《頭條新聞》,「我今日喺節目講那些都是我的態度來,prove唔到佢㗎喎,因為佢就係用緊『呢個係我認為有價值的新聞』,咩叫新聞價值,太彈性了,佢話有你話無,大家口同鼻拗,你當然可以話你覺得有價值點解唔早啲播,他又可以話我要時間整字幕……所以我唔覺得你煮得死佢。我用呢個框架去分析,你好難話佢係審查的。」所謂「自我審查」,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直接的因果關係。
控制不外露
「正如『六君子』的高調辭職反抗事件,不再在香港出現,乃因為種種控制的行徑,已隱身於組織架構中,不外露、不明顯,可稱之為『結構性審查』(constitutive censorship)。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指,現時的「審查」,不再用法律規章直接控制,而是透過社會組織的結構性控制,管控『表達的渠道與表達的形式』去管控表達的內容。」他在新書內如此寫道。假如新聞部中有一隻無形之手,它早已學會靈巧地退居幕後,潛伏在架構之中,令機器中的螺絲在自知或不自知下,淪為一場「結構性審查」中的共謀。
「其中有一句(受訪者的)說話很直接簡單,他說好多傳媒老闆會強調我們製作的是一些資訊節目,那些記者便會很不安,因為不再強調做新聞,而是做資訊,比如教你裝修,禮拜六日去邊度玩,投資錦囊啦,驗樓啦,新聞部記者做喎。」重資訊而輕新聞,管理層的說詞總是冠冕堂皇落落大方,「你由一個電視台的角度去看,他因為節目能夠賺錢,令到以前做新聞是一個所謂cost centre——使錢的部門,變成一個賺錢的部門,從機構角度來說是天經地義。」客觀結果是行業內的板塊是一路飄移,「加上很多其他的操作疊加埋一齊,令到整個節目內容對於權貴的監察減少,對於一些建制的尷尬地方會減少。」
「比如所有受訪的中國線記者都話:無人話過有什麼不可以,但在組織架構入面,卻常常扔很多新的、無人教的記者上北京上廣州,很多時候他們是茫然而不知所措的,結果是只能夠做一些很soft的題目,中國新聞變得很浮面,少了深入、針對性角度,揭露的問題少了」
習近平早前訪港視察石崗軍營,鬧出記者不准帶筆進場的笑話,書中有另一位受訪者也有一句「收起我們的刀,給我們木棍,然後叫我們去打仗。」
「我不知道如何講一個簡單直接的argument。」身經百戰的主持,訪問中一度吃力,十五萬字的推敲分析難以歸納在短短兩小時訪問中,因為太難說,這隻手太無形,「這是所謂結構性審查最奧妙的地方。」
一道道陰影﹕開古仔為填air time
他將行頭中諸多不尋常操作,擺放到「結構性審查」這一大框架下的三條支柱去分析,再細緻整合出足足二十道籠罩着整個新聞界的陰影,其中一道叫「生產線常規化」,記者聽畢的感覺就是「記者返工很忙,忙完一輪唔知做咗啲乜。」
「好些中高層設計了一條生產線出來,便已限制了下面的工人做什麼,同時也設計了機構的慣性,他不需要直接去控制那個產物,只需要決定了生產方式便控制了成果。」二十四小時新聞令記者疲於奔命,理應是質量保證的「自家own古」淪為舊題材舊角度無限輪迴轉生,用以填充air time的系列式報道,書中一名受訪者這樣說,「一講就叫你做四隻啦,要滿足數量,把事情都顛倒了,是為了開四隻古仔而開。」
區家麟說這不一定叫審查,但肯定是一道陰影,層層交疊之中,結構性審查巨獸的輪廓若隱若現。
開完會唔出得街
陰影以外也有明目張膽的例子。
「曾經有一次,有一個記者,得到了一份幾爆炸性的文件,內容是一個親建制組織使用公款之帳目有問題,當時個記者的編輯、採主全都核對過話無問題出得街,但係一開完會出來,唔出得。」「成件事當然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沒有解釋卻有後果,自此該機構中不少記者再無心機動力去做類似的調查報道,「幾個記者的口中也聽到這個故事,為什麼咁多人記得?因為他們發覺,自從這件事後,很多人發現出了心機得不到回報,反而帶來很多麻煩,即使不是直接參與的人,也令到他們很沮喪。」
「還沒有做過什麼,就已經什麼都不能做了。」書中另一名受訪者說。
中高層跟隨洪流
然而結構性審查就如暗角陰影,操作背後的意圖總是難以斷明。「你問我係咪特登,我不去問,因為我無辦法知道,我推論的方法是,你看結果,或者,我成日用一個比喻是,很多人會說,身處激流之中,大勢如此,我們不能夠抗衡,但如果你有心力去抵抗這個激流,理論上不是完全揸頸就命的,你話記者本身,卒仔真係控制唔到,他們無經驗、無工具、無心力,但作為一個中高層,你是可以有一些選擇,而不是被暗湧洪流冲到唔知去咗邊。」區家麟形容這一種,是不作為的作為:「當你有能力改變或控制資源,你選擇唔做嘢,其實係做緊嘢,你擺晒啲人喺激流中,任由他們被衝擊。」
以「中立」為名
又不是所有人也束手就擒的。新聞室中常有主管以「客觀中立」之名,事無大小議題皆加入「正反意見」,幾百人的「黃絲」集會旁邊有藍絲小貓三數隻,有主管卻認為「藍絲也有代表性」而要給予soundbite,到高官權貴發表講話時卻完整節錄,不見得要找反對派適時平衡,有受訪記者便戲謔「有些主管,體力上好辛苦,因為天天要搬龍門。」也有記者以「平衡」或「事實」為由,質疑上司決定,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有一個受訪記者話,外邊看他們看似為五斗米折腰,好無骨氣,但好多時你做一條正常的新聞片出街,背後已經出了很多力,拗了很久,那條新聞才看似正常,大家唔會鬧,但出面的人不會明白。」
「我分分鐘都係其中一分子」
昔日同業的委屈和無奈,聽在耳中,同樣將青春獻給新聞行業的區家麟不明白為什麼,「他們都是有心的記者,而且我不覺得他們是那些好偏激、好有主見,只不過是做好一個記者的本分,為什麼他們要陷入這些掙扎和深淵之中?」
二○一○年他選擇離開工作了二十年的無綫新聞部。有沒有想過當初沒有離開,今天的日子也不會好過?「我當然相信,如果我覺得我有運行,我會繼續留喺度,我亦都好怕,如果我繼續做下去是不是要一齊玩這個遊戲呢?所以你見到我講說話時好似很猶豫,因為我有時覺得,可能我是問題的本身呢?當我繼續做下去時,我驚我要妥協,我驚我不能自拔。」
他不想指摘個別人士,因為在龐大的機器中,一顆螺絲能夠做到的從來有限,「我不敢去blame某一個人,話佢軟弱,點解你可以咁樣睇化晒逆來順受,我可能分分鐘都係其中一分子來,我有時都會諗,我係咪可以做多啲呢。」記者笑說其實他已經做到很多,經歷過本地新聞界最光輝的日子,做過大古仔,拿過新聞大獎,連入行的經過也看似是上天安排,基本上是初入行記者的示範單位,「本來想做編劇,入港台拍獅子山下,結果港台無位,TVB有。」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陰差陽錯下走進新聞部實習,見證過關鍵歷史一幕,回不去了﹕「我相信任何一個人,就算幾唔想做記者,入咗去嗰一兩日,你見到嘅嘢,你就知道你唔能夠離開;那時真的覺得,無其他選擇了,唔需要選擇,呢個世界同我選擇咗。」
留一口氣 頂下去
「我唔知我做到幾多嘢,我唔肯定。」今天他博士畢業,在大學新聞系教書,有剛出身當記者的學生對他說﹕「我覺得自己似浮士德囉,咁快就要出賣靈魂。」有一個剛完成實習,認識了這個行業,還有它的薪水:「佢屋企等錢使,佢睇唔到前景,好可惜的,他會是一個好的記者。」當年傳媒老闆還會投放資源做新聞時,他拍回歸歷史系列,可以飛去英屬直布羅陀,花接近兩個月做資料蒐集和拍攝:「我真係唔覺得自己係一個點樣叻的記者,那時算幾有充足的support,只會怕自己無足夠能力,現在聽到好多記者話,佢哋不能夠發揮,是一個好沮喪的轉變。」九四年六君子事件,面對老闆可以腰骨挺直走出亞視大門,天大地大不愁沒有容身之所,今天風骨有價,傳媒行家之間每每談到氣餒之際總是一句:「去得邊?一係唔做。」
「網媒都仲有自由嘅。」他相信網媒的力量,也相信年輕一代,在網絡世界仍然能發揮優勢,曾經做過新聞的經驗也會轉化,日後在不同的崗位上可以發揮力量︰「也有一些學生,畢業後在新媒體做得好開心,每日拍片,度橋,發揮到自己想做嘅嘢。」
或許今天網媒參差不齊,內容農場氾濫,有實力的追逐點擊率成癮,小本經營的深度報道敵不過港人閱讀資訊不付費的習慣,但區家麟說,要頂下去︰「其他媒體頂得住的頂下去,新媒體頂下去,另一個途徑是培養大眾的媒介素養,我家好多talk都是講media literacy,覺得垃圾的,唔好睇,覺得有質素,要畀錢支持,令到大家會分辨好壞,不要讓劣幣驅逐良幣。」
「無㗎,我唔知其他人做緊乜嘢,我仲做緊呢樣嘢囉。」幾年前主場新聞忽然倒閉,他寫過︰「留一口氣,荒夜裏點一盞風燈。」
文﹕梁仲禮
圖﹕黃志東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69次的訪談對象是電子傳媒的新聞從業員。職級由記者、攝影師、採訪主任以至管理層都有。其中一個他終於離職,訪談中突然抬起頭說:「對不起我捍衛不到。」另一個她說:「我不服氣。」然後在對座的區家麟面前流下深深不忿的一滴淚。
69次的訪談,有盡是揪心的無奈,有人感覺良好渾然不解,也有人早已雲淡風輕,區家麟將記錄到的這些那些放置在學術理論框架中加以整合分析,六年時光寫成博士論文,再編輯成《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一書。
記者相約他在同一間餐廳,談他筆下這本「本人迄今所出版最重要的一本書」,好奇想知道他早年在無綫新聞部的日常,「到這一兩年我做這些訪問,問了很多記者,包括TVB記者 、其他台的記者,那時我真是覺得,我當時的遭遇是如何的微不足道。」
記者乖乖哋得㗎喇
回帶到還未離開無綫新聞部的日子。
「一路做時會有很多困惑,什麼叫平衡?正同反的比例到底什麼才是對?為什麼一做奧運我們便放那麼多資源落去,到有些敏感的話題,大家又會企喺度唔郁。」困惑的不止他一人,他也一再強調詭異的小動作不單止發生在無綫新聞部,「比如有些人會聽到中高層老細講『記者唔使咁醒㗎,乖乖哋得㗎喇,唔使派咁多咁醒的記者去北京。』在很多行家口中都聽到這些事,有少少開竅的感覺。」有如當頭棒喝,發現原來新聞部之中有一種很特別的操控內容技巧,正慢慢演化出來。
帶着滿腦子疑惑,七年前他離開無綫走入大學讀博士,同時轉換崗位,比如在電台時事節目中擔任主持,記者當時是同一節目的編導,記得那幾年間「傳媒自我審查」的話題屢屢出現在大氣電波之中,有一次節目討論完相關題目,問區家麟「幾時到你講吓」,「未係時候。」他當時說。
「那應該是很久之前了。」今天他已集研成書,「我想用一個比較學術的方式去看,會比較合理和嚴謹,不想流於,我覺得你衰就乜乜乜,就是自我審查。」因為傳媒自我審查的課題從來不好說。二○○七年學者李立峯曾在一篇文章指出,香港新聞界歷來的「自我審查」指控,沒有一次是傳媒管理層承認的。香港記者協會多年來收過很多自我審查的投訴與質疑,每每由於「缺乏得悉內幕的證言,很多指控無可避免地難下結論成為不解謎團」。
正如今天訪問之前,他剛好主持完節目,最後一節題目是無綫因為要播放習近平講話而臨時抽起港台節目《頭條新聞》,「我今日喺節目講那些都是我的態度來,prove唔到佢㗎喎,因為佢就係用緊『呢個係我認為有價值的新聞』,咩叫新聞價值,太彈性了,佢話有你話無,大家口同鼻拗,你當然可以話你覺得有價值點解唔早啲播,他又可以話我要時間整字幕……所以我唔覺得你煮得死佢。我用呢個框架去分析,你好難話佢係審查的。」所謂「自我審查」,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直接的因果關係。
控制不外露
「正如『六君子』的高調辭職反抗事件,不再在香港出現,乃因為種種控制的行徑,已隱身於組織架構中,不外露、不明顯,可稱之為『結構性審查』(constitutive censorship)。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指,現時的「審查」,不再用法律規章直接控制,而是透過社會組織的結構性控制,管控『表達的渠道與表達的形式』去管控表達的內容。」他在新書內如此寫道。假如新聞部中有一隻無形之手,它早已學會靈巧地退居幕後,潛伏在架構之中,令機器中的螺絲在自知或不自知下,淪為一場「結構性審查」中的共謀。
「其中有一句(受訪者的)說話很直接簡單,他說好多傳媒老闆會強調我們製作的是一些資訊節目,那些記者便會很不安,因為不再強調做新聞,而是做資訊,比如教你裝修,禮拜六日去邊度玩,投資錦囊啦,驗樓啦,新聞部記者做喎。」重資訊而輕新聞,管理層的說詞總是冠冕堂皇落落大方,「你由一個電視台的角度去看,他因為節目能夠賺錢,令到以前做新聞是一個所謂cost centre——使錢的部門,變成一個賺錢的部門,從機構角度來說是天經地義。」客觀結果是行業內的板塊是一路飄移,「加上很多其他的操作疊加埋一齊,令到整個節目內容對於權貴的監察減少,對於一些建制的尷尬地方會減少。」
「比如所有受訪的中國線記者都話:無人話過有什麼不可以,但在組織架構入面,卻常常扔很多新的、無人教的記者上北京上廣州,很多時候他們是茫然而不知所措的,結果是只能夠做一些很soft的題目,中國新聞變得很浮面,少了深入、針對性角度,揭露的問題少了」
習近平早前訪港視察石崗軍營,鬧出記者不准帶筆進場的笑話,書中有另一位受訪者也有一句「收起我們的刀,給我們木棍,然後叫我們去打仗。」
「我不知道如何講一個簡單直接的argument。」身經百戰的主持,訪問中一度吃力,十五萬字的推敲分析難以歸納在短短兩小時訪問中,因為太難說,這隻手太無形,「這是所謂結構性審查最奧妙的地方。」
一道道陰影﹕開古仔為填air time
他將行頭中諸多不尋常操作,擺放到「結構性審查」這一大框架下的三條支柱去分析,再細緻整合出足足二十道籠罩着整個新聞界的陰影,其中一道叫「生產線常規化」,記者聽畢的感覺就是「記者返工很忙,忙完一輪唔知做咗啲乜。」
「好些中高層設計了一條生產線出來,便已限制了下面的工人做什麼,同時也設計了機構的慣性,他不需要直接去控制那個產物,只需要決定了生產方式便控制了成果。」二十四小時新聞令記者疲於奔命,理應是質量保證的「自家own古」淪為舊題材舊角度無限輪迴轉生,用以填充air time的系列式報道,書中一名受訪者這樣說,「一講就叫你做四隻啦,要滿足數量,把事情都顛倒了,是為了開四隻古仔而開。」
區家麟說這不一定叫審查,但肯定是一道陰影,層層交疊之中,結構性審查巨獸的輪廓若隱若現。
開完會唔出得街
陰影以外也有明目張膽的例子。
「曾經有一次,有一個記者,得到了一份幾爆炸性的文件,內容是一個親建制組織使用公款之帳目有問題,當時個記者的編輯、採主全都核對過話無問題出得街,但係一開完會出來,唔出得。」「成件事當然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沒有解釋卻有後果,自此該機構中不少記者再無心機動力去做類似的調查報道,「幾個記者的口中也聽到這個故事,為什麼咁多人記得?因為他們發覺,自從這件事後,很多人發現出了心機得不到回報,反而帶來很多麻煩,即使不是直接參與的人,也令到他們很沮喪。」
「還沒有做過什麼,就已經什麼都不能做了。」書中另一名受訪者說。
中高層跟隨洪流
然而結構性審查就如暗角陰影,操作背後的意圖總是難以斷明。「你問我係咪特登,我不去問,因為我無辦法知道,我推論的方法是,你看結果,或者,我成日用一個比喻是,很多人會說,身處激流之中,大勢如此,我們不能夠抗衡,但如果你有心力去抵抗這個激流,理論上不是完全揸頸就命的,你話記者本身,卒仔真係控制唔到,他們無經驗、無工具、無心力,但作為一個中高層,你是可以有一些選擇,而不是被暗湧洪流冲到唔知去咗邊。」區家麟形容這一種,是不作為的作為:「當你有能力改變或控制資源,你選擇唔做嘢,其實係做緊嘢,你擺晒啲人喺激流中,任由他們被衝擊。」
以「中立」為名
又不是所有人也束手就擒的。新聞室中常有主管以「客觀中立」之名,事無大小議題皆加入「正反意見」,幾百人的「黃絲」集會旁邊有藍絲小貓三數隻,有主管卻認為「藍絲也有代表性」而要給予soundbite,到高官權貴發表講話時卻完整節錄,不見得要找反對派適時平衡,有受訪記者便戲謔「有些主管,體力上好辛苦,因為天天要搬龍門。」也有記者以「平衡」或「事實」為由,質疑上司決定,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有一個受訪記者話,外邊看他們看似為五斗米折腰,好無骨氣,但好多時你做一條正常的新聞片出街,背後已經出了很多力,拗了很久,那條新聞才看似正常,大家唔會鬧,但出面的人不會明白。」
「我分分鐘都係其中一分子」
昔日同業的委屈和無奈,聽在耳中,同樣將青春獻給新聞行業的區家麟不明白為什麼,「他們都是有心的記者,而且我不覺得他們是那些好偏激、好有主見,只不過是做好一個記者的本分,為什麼他們要陷入這些掙扎和深淵之中?」
二○一○年他選擇離開工作了二十年的無綫新聞部。有沒有想過當初沒有離開,今天的日子也不會好過?「我當然相信,如果我覺得我有運行,我會繼續留喺度,我亦都好怕,如果我繼續做下去是不是要一齊玩這個遊戲呢?所以你見到我講說話時好似很猶豫,因為我有時覺得,可能我是問題的本身呢?當我繼續做下去時,我驚我要妥協,我驚我不能自拔。」
他不想指摘個別人士,因為在龐大的機器中,一顆螺絲能夠做到的從來有限,「我不敢去blame某一個人,話佢軟弱,點解你可以咁樣睇化晒逆來順受,我可能分分鐘都係其中一分子來,我有時都會諗,我係咪可以做多啲呢。」記者笑說其實他已經做到很多,經歷過本地新聞界最光輝的日子,做過大古仔,拿過新聞大獎,連入行的經過也看似是上天安排,基本上是初入行記者的示範單位,「本來想做編劇,入港台拍獅子山下,結果港台無位,TVB有。」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陰差陽錯下走進新聞部實習,見證過關鍵歷史一幕,回不去了﹕「我相信任何一個人,就算幾唔想做記者,入咗去嗰一兩日,你見到嘅嘢,你就知道你唔能夠離開;那時真的覺得,無其他選擇了,唔需要選擇,呢個世界同我選擇咗。」
留一口氣 頂下去
「我唔知我做到幾多嘢,我唔肯定。」今天他博士畢業,在大學新聞系教書,有剛出身當記者的學生對他說﹕「我覺得自己似浮士德囉,咁快就要出賣靈魂。」有一個剛完成實習,認識了這個行業,還有它的薪水:「佢屋企等錢使,佢睇唔到前景,好可惜的,他會是一個好的記者。」當年傳媒老闆還會投放資源做新聞時,他拍回歸歷史系列,可以飛去英屬直布羅陀,花接近兩個月做資料蒐集和拍攝:「我真係唔覺得自己係一個點樣叻的記者,那時算幾有充足的support,只會怕自己無足夠能力,現在聽到好多記者話,佢哋不能夠發揮,是一個好沮喪的轉變。」九四年六君子事件,面對老闆可以腰骨挺直走出亞視大門,天大地大不愁沒有容身之所,今天風骨有價,傳媒行家之間每每談到氣餒之際總是一句:「去得邊?一係唔做。」
「網媒都仲有自由嘅。」他相信網媒的力量,也相信年輕一代,在網絡世界仍然能發揮優勢,曾經做過新聞的經驗也會轉化,日後在不同的崗位上可以發揮力量︰「也有一些學生,畢業後在新媒體做得好開心,每日拍片,度橋,發揮到自己想做嘅嘢。」
或許今天網媒參差不齊,內容農場氾濫,有實力的追逐點擊率成癮,小本經營的深度報道敵不過港人閱讀資訊不付費的習慣,但區家麟說,要頂下去︰「其他媒體頂得住的頂下去,新媒體頂下去,另一個途徑是培養大眾的媒介素養,我家好多talk都是講media literacy,覺得垃圾的,唔好睇,覺得有質素,要畀錢支持,令到大家會分辨好壞,不要讓劣幣驅逐良幣。」
「無㗎,我唔知其他人做緊乜嘢,我仲做緊呢樣嘢囉。」幾年前主場新聞忽然倒閉,他寫過︰「留一口氣,荒夜裏點一盞風燈。」
文﹕梁仲禮
圖﹕黃志東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