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調查﹕中二生自殺「相對高危」 14%曾想自殺 中學各級最高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08日 06:35
2017年07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進行兩項分別歷時5年及6年的追蹤研究,了解新高中制下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學業適應問題。研究顯示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隨年級上升而下降,另有逾一成參與研究的學生曾有自殺傾向,而中二生是「相對高危」的群組,建議政府增撥資源,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整體逾一成曾有自殺傾向
兩項研究由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及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的團隊負責。研究一是對首批新高中學生,由2006年起作為期5年的追蹤,首階段共7975人參與;研究二則由2009年起追蹤當時的中一生直至中六,首階段共3328名學生參與。
研究顯示兩批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均呈逐年下降趨勢。在「無望感」方面,研究一顯示學生於中一期間呈上升趨勢,之後逐漸下降;研究二則發現中學生的無望感由中一至中五有波動但呈上升趨勢,到中六才有所下降。
石丹理估計學生無望感上升與社會有關,他認為現今年輕人向上流動機會較過去少,加上樓價高企,或會加重學生的無望感,「年輕人理應愈活愈有希望,問題值得社會反思」。
分析﹕校方較關照新生
研究二發現超過一成學生曾有自殺念頭,以中二生情况最顯著。當中近一成半中二學生曾有自殺意念,逾半成曾有自殺計劃,近半成曾有自殺行為。
石丹理形容「中二生是相對高危的群組」,他分析指不少中學會分配較多人手關顧中一新生的發展,當學生升上中二時,得到校方的照顧相對減少,朋輩上或出現杯葛情况,易令中二生不適應,導致心理質素降低,因而有自殺念頭。整體而言,中學6年期間學生的自殺傾向有減少的趨勢。
新學制被指欠成長教育
研究二又顯示,逾九成參與研究的高中生認為生活技巧的知識非常重要,惟近四成半高中生認為學校提供的相關課程不足。
石丹理說,數據反映現時課程缺乏個人成長方面的教育,欠缺「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元素,成為新高中課程的「隱憂」。石建議政府增撥資源,讓學校聘請更多社工、實行小班教學,甚至小班照顧措施等,支援有需要的學生。
對於新高中課程的評價,近七成及近八成半中六生分別認為,初中及高中課程過分強調考試成績;有逾四成及逾六成中六生分別表示初中和高中課程為其帶來很大挫敗感。另外,逾六成中六生認為初中和高中課程均能加強其面對逆境的能力,以及處理情緒的能力。
石丹理指去年已完成數據分析,希望趁新政府上台提出意見,以減學生無望感,助其健康成長。石認同特首林鄭月娥增加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盼資源用得其所,「若不做生活技巧教育就對學生沒有用」,建議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質素。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