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社運本來是就某些議題對政府或法律不滿而抗爭,例如國民教育、反23條、反對「網絡23條」、反對高鐵、反對東北發展、守護菜園村之類。而使用各種方式施壓或者構成威脅,迫使政府讓步,或者說服議員支持以達至自己想要的政治訴求。
因為種種原因,在香港,選舉似乎會被社運人士視為社運的終點,或者是下一步。也就是說,從事社運而發光發亮的「社運明星」,往往就會走去參選,就像讀書好的書生去考科舉一樣;而成功的話就會成為各級議員,至於他們的同伴也通常會成為議員助理。不論是梁國雄議員還是梁天琦,都是由從事社運開始走到選舉的。
這是因為很多背後的合理性。從事社運鬥爭進而成為電視新聞的主角,引起社會的注意與關注,本來就是抗爭的目的之一,也會大幅增加當事人的知名度。而這個知名度使大家都知道他從事社運。這怎樣也會改變從事者的一生,從好的方面看,成為名人會較容易交朋友也會有更多人想認識這人。
從壞的方面看,從社運產生的名氣會讓很多僱主敬而遠之,覺得僱用這樣的人會惹麻煩。並不一定是覺得他們是「搞事」或「難以控制」,但他們的抗爭對抗的總是強權,這可能是政府或者是其他經濟集團,作為商人往往對此有所忌憚,害怕影響大家的商業合作關係。
特別是如果因為社運而被捕被控甚至坐過監的話,以上的情况會更明顯。偏偏這些妨礙你在外面找工作的東西,在選舉時都可以說是助力,也就是所謂的「社運光環」。不論是知名度、因為為民抗爭而承受的官非與監禁,對於贏取選票以及爭取所謂的「道德高地」都有所幫助。而且這些人去作為代表出選,也較容易令其他人服氣。結果,便形成了社運者不少都投身了選舉的情况。
抗爭講的是「衝突」:要達成效果就要有衝突,對人有威脅。如果從事一個反對23條的抗爭,目標就是令23條不能通過;為了達成這點,這往往是要用盡各種手段,告訴相關人士一旦通過23條,以激烈衝突構成他們不想看到的後果,這才能夠形成壓力。如果社運本身無法帶來任何威脅,不為相關人士構成足夠麻煩的話,抗爭就會被無視而不會成功。
選舉卻是以「避免衝突」為主:你想要得到選票,自然地需要納入最多的盟友、最多的選民。那些人不一定要覺得你能幫他們,卻至少要覺得你選上,不會對他們構成麻煩。比方說如果你做了一些事情,令他們的生活不便或經濟利益受損,他們就會選擇另一人。當然,避免和相似政治立場政黨共選一區,導致「互相
因為種種原因,在香港,選舉似乎會被社運人士視為社運的終點,或者是下一步。也就是說,從事社運而發光發亮的「社運明星」,往往就會走去參選,就像讀書好的書生去考科舉一樣;而成功的話就會成為各級議員,至於他們的同伴也通常會成為議員助理。不論是梁國雄議員還是梁天琦,都是由從事社運開始走到選舉的。
這是因為很多背後的合理性。從事社運鬥爭進而成為電視新聞的主角,引起社會的注意與關注,本來就是抗爭的目的之一,也會大幅增加當事人的知名度。而這個知名度使大家都知道他從事社運。這怎樣也會改變從事者的一生,從好的方面看,成為名人會較容易交朋友也會有更多人想認識這人。
從壞的方面看,從社運產生的名氣會讓很多僱主敬而遠之,覺得僱用這樣的人會惹麻煩。並不一定是覺得他們是「搞事」或「難以控制」,但他們的抗爭對抗的總是強權,這可能是政府或者是其他經濟集團,作為商人往往對此有所忌憚,害怕影響大家的商業合作關係。
特別是如果因為社運而被捕被控甚至坐過監的話,以上的情况會更明顯。偏偏這些妨礙你在外面找工作的東西,在選舉時都可以說是助力,也就是所謂的「社運光環」。不論是知名度、因為為民抗爭而承受的官非與監禁,對於贏取選票以及爭取所謂的「道德高地」都有所幫助。而且這些人去作為代表出選,也較容易令其他人服氣。結果,便形成了社運者不少都投身了選舉的情况。
抗爭講的是「衝突」:要達成效果就要有衝突,對人有威脅。如果從事一個反對23條的抗爭,目標就是令23條不能通過;為了達成這點,這往往是要用盡各種手段,告訴相關人士一旦通過23條,以激烈衝突構成他們不想看到的後果,這才能夠形成壓力。如果社運本身無法帶來任何威脅,不為相關人士構成足夠麻煩的話,抗爭就會被無視而不會成功。
選舉卻是以「避免衝突」為主:你想要得到選票,自然地需要納入最多的盟友、最多的選民。那些人不一定要覺得你能幫他們,卻至少要覺得你選上,不會對他們構成麻煩。比方說如果你做了一些事情,令他們的生活不便或經濟利益受損,他們就會選擇另一人。當然,避免和相似政治立場政黨共選一區,導致「互相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