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帆川﹕《蘋果日報》罷工15分鐘 其實好可悲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06日 06:35
2017年07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蘋果日報》外判制激起員工強烈反彈,壹傳媒工會發起罷工15分鐘。觀乎工會的行動宣言,字裏行間充滿無力感,跟《蘋果》報道一貫的銳利筆觸,天壤之別。這可謂傳媒業悲歌。設若今次勞資糾紛發生在其他行業,受害者不是新聞從業員而是楚楚可憐的勞苦階層,再配合傳媒廣泛報道,社會反應未必如此冷淡。


新聞從業員難吸引市民關注

記者經常為他人爭取權益,但說到爭取個人權益卻舉步維艱。要爭取高層關注麼?記者不值錢,公司容易聘請新人生產廉價稿件濫竽充數;要爭取社會關注麼?則面對三大障礙。


第一,記者形象每况愈下。對市民來說,新聞從業員就等於記者,而記者就等於吹噓「老作」的騙子,或者揭人八卦的狗仔隊。雖然不少記者仍致力做好具有社會價值的報道,但有價值不一定多人看,多人看的通常都無價值。有趣的是,讀者又會在無價值的新聞下踴躍留言,炮轟記者「垃圾」,形成一個畸形的惡性循環。而即使讀者發現了好新聞,也僅聚焦新聞主角,急不及待送上咒罵或祝福,絕少會為意到記者在背後的付出。


第二,傳統媒體不得人心。在社交網絡時代,媒體形象比公信力更重要。成功的新媒體皆以KOL(網絡紅人)姿態經營,累積忠實擁躉。《100毛》小編以「毛毛」自稱,跟讀者互動頻繁,令「毛毛」即使多番遇上竊取內容的指控,皆全身而退,甚至獲得粉絲護航。反觀香港傳統媒體的facebook專頁,小編與讀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不多,新聞機構仍然傾向單方面地發放資訊。


第三,新聞行業喪失權威。隨着資訊爆炸,媒體內容不再由新聞機構壟斷。傳統媒體即使發布監察政府權貴的報道,也不一定得到大眾重視。除了因為網民寧願閱覽輕鬆內容,也因為愈來愈多人追捧「網民的力量」。對市民來說,網民集思廣益與自發參與所形成的監察力量,已經逐漸取代所謂的傳媒第四權,而網絡審判也比傳媒調查更富趣味性。


所以,新聞從業員無論是從記者崗位辛酸、個別媒體品牌價值,還是從新聞業整體發展的角度出發,皆難以吸引廣大市民關注,更遑論要凝聚市民支持工業行動。其實,行內不少記者捱着低薪,一心只想透過筆桿做好新聞,但大眾往往只看到新聞界劣質一面。記者與新聞業的生死存亡,注目度可能還比不上一間舊區隱世老店的租約期滿。


雖然筆者認為外判制可提升媒體的商業競爭力,但對於大部分無意自立門戶的員工來說,確實風險顯著。而即使《蘋果》員工將罷工由15分鐘延長至15小時甚至15天,亦未必能增加談判籌碼。碼頭工人、機師空姐,尚有叫價力,記者想抗爭?炒3個請1個,日子還是那樣過。其實好可悲。


作者是記者

[陳帆川]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