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賀子森:知識型經濟下 尋找香港的世界定位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05日 06:35
2017年07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很多人仍會用「象牙塔」形容大學。其實在新經濟推動下的社會,很多大學已經不斷轉型,這形容詞已經過時。環顧全球,大學均會思考自我定位;而政府倚重大學研究高端科技、解決人類重要課題和挑戰,以及培育人才,成了不少先進國家的一個成功方程式。


看看美國:搜尋器「谷歌」(Google)在史丹福大學誕生,除了專利及投資回報之外,它還提供很多研究機會和資助給大學,每年有過千個高增值的就業機會給畢業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在最近6年間開創了140間公司、製造了4400個職位及11億美元的經濟收益。這些新創企業收益,其中有不少新概念正是由年輕畢業生帶進企業。


德國的大學,培養大批願意花長時間在實驗室磨練以至一直進修到博士研究的學生;也有專研創新技術,如Fraunhofer一類的研究所,創造新技術、研發業界解決方案。學界作為工業界的後盾,令德國在汽車製造業、化工及工業材料、綠色科技等工業,長期站在世界市場的尖端。這些一流學府畢業生,最大的夢想不是在追求高薪,而是要找到最好的機會挑戰自我、改變世界。


可供香港借鏡的國家

資源有限的國家,可供香港借鏡者更多。新加坡建國50多年,對教育、經濟及科研的重視及配合有增無減。歷史短而面積有限的一個小國,能有今日的成就,主要基於這國策。


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南洋理工大學在國際排名節節上升,全因目標設在要與國際一流大學爭長短,而非着眼在勝過本土或亞洲區同儕。政府把著名學府如麻省理工、牛津、北大、慕尼黑科技大學和蘇黎世科技大學等引進新加坡,在合作中尋共識,從競爭中求進步,以融合迎創新。


大學亦重視多元化,如耶魯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合辦博雅教育,培養具人文關懷的未來領袖;醫科及法律學收生,不一定取錄考試狀元,反而着力物色有潛力、對專業有特別貢獻和環境特殊的學生。


新加坡知真正成功不在培養學術尖子

新加坡中學數理程度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屢創佳績、學術奧林匹克獎牌無數,到英美升學的學生不少均獲得殊榮佳績。但新加坡深知真正的成功,不在於能培養學術上的「尖子」。因此中學課程不停活化,盡量發揮學生的天賦能力,並設立運動、音樂、設計及美術等專業學府,讓不同興趣的同學可各自走出一條自信的路。新加坡在這方面下的心思,不下於港人熟悉的組屋及城市綠化政策。


瑞士天然資源如風景、朱古力、芝士,固然吸引人;其高質素的製造業除了鐘表業之外,家庭及個人護理產品及新工業發展,成績也很矚目。世界最大的藥物及食物廠在瑞士起家及發展,與大學緊密合作,帶來很多新的路向和靈感,孕育出大量新一代的藥劑、保健食品、化妝品及醫療器材等。瑞士製藥工業有13.5萬僱員,出口市場佔總出口量的三成及GDP(本地生產總值)的6%。著名的蘇黎世科技大學和洛桑理工學院培養的人才和研究,貢獻良多。


日本在戰後誕生了25個諾貝爾得獎者,主因是她在基本(上游)研究的投資,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東京大學及京都大學的期刊論文,既精亦廣,上佳作品每星期都有。在創意的背後是努力及堅持:你在晚上9至10時進入幾乎任何一個實驗室,總會見到一大群研究生及年輕教授在工作,大教授在辦公室改文章或畢業論文,風雨不改。


日本的產品以高質、精巧及富創意見稱,也是學府的研究技術轉移到工業的成果。以「獅王」這個由牙膏起家的品牌為例,其精緻產品範圍已擴及客飯廳、廚房及浴室用品,進軍世界市場。


以色列除了常見於中東複雜地緣政治新聞之外,全球多國也重視其創研科技的智慧。這個國家創新能力極強:過去10年開創了超過2000間公司,加上3000間其他中小型企業、50間大型企業及300間跨國機構的研究中心。單是在2016年,她的初創企業便吸納了破紀錄的近50億美元創投基金投資額,被視為創意產業王國。


高度創意背後離不開科學發明。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及魏茨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近10年已出產了幾名諾貝爾獎得主。2009年得到諾獎的Yonath教授,出身自清貧家庭,生活簡樸。筆者曾跟她對談,體察到她對科學的熱情、家庭的熱愛及研究的熱誠。從她身上看到以色列人凡事能幹、能變、能創。


大學、社會及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以上國家有3個共同點:

(1)高GDP及PPP(購買力平價),經濟很多元化,不會是單靠自然資源或服務行業或金融機構去維持一個社會。以發展高端製造業為國民提供高質素的就業機會,從高產值產品出口帶動經濟。


(2)大學、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相輔相成。政府、社會和大學由信任尋共識、由互助創企業。在學術自由及上游研究前提下,大學可盡顯所長,把優秀及最新的研究結果及發明用之於世,同時培養未來一群出色的學者、領袖及專業人才。


(3)大學的視野及目標是世界性的,但價值觀則帶有濃厚的本土氣息。由人才培養到研究及創新都與社會有協同效應,它們心在內而志在外,在國際競爭佔一席位之餘,定必顯示對國民的使命及責任。


筆者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時,曾有一個學生,她修畢3年應用化學,成績不俗,卻沒有進讀4年制的榮譽班。她的志願很清晰——在工業界大展拳腳。畢業後雖有一份不錯的藥廠工作,但數年後辭職,用畢生積蓄開了一間小型環保公司;20年後發展成跨國企業,業務擴展到中國、中東及世界。生產技術包括海水化淡、廢水變食水、空氣抽水、工業污水處理等等不同範疇的水工程。除了解決新加坡食水供應這個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又贊助大學的研究,再把本土的技術帶到世界各地。這公司的成功,有很濃厚的「政用產學研」協同發展的味道。


處理好分歧 路可更闊走更遠

治理一個地方或做學術研究,都應該知道《孫子兵法》其中一個道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一個優秀的教授,對自己的專研項目、世界各地教授的專長及自己的定位,都瞭如指掌,因而很懂得捨短取長、汲取他人的經驗和教訓,從而精益求精。辦學及治國也如是,要按自己的條件找對定位,在競爭中與他人求合作,知己知彼下尋求最佳伙伴。


香港條件很好,只要配合得宜、處理好分歧,發揮的路可以更闊、視野更廣、走得更遠。這是諾貝爾的精神、頂尖大學的定位,亦是治國齊家的座右銘。


香港回歸至今20年間,GDP由1770億美元升到3100億美元,升幅近八成,表現可圈可點。但問題不在量而在質。更重要的是在知識型經濟的模式下,一定要有獨特的條件及優勢,否則難以維持競爭力,更遑論突破。


以上各國的特徵及戰略很明顯,我們對香港的條件及優勢亦很了解,但社會發展戰略到底是什麼?

(作者按:文章屬個人意見;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尋找香港在世界上的定位與戰略」)

作者是香港大學副校長(研究)、化學系講座教授

[賀子森]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