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若香港要走上獨立之路,這條路會是如何?
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讚前特首梁振英「有效打擊港獨」,到香港民族黨與多個學生會的論壇,未討論如何「抗擊外侮奪主權」已被奪集會權,本土派的港獨路,似已走進死胡同。
烏克蘭等東歐國家曾同樣面對有絕對外交、軍事優勢的專制老大哥,最近梁啟智走訪多國,考察其如何由前蘇聯獨立,寫成《獨立路上》,或可作香港對照。
當有人討論「和理非」示威是否無用,愛沙尼亞的歌唱節成為獨立里程碑;當大家討論「含淚投票」,立陶宛反對派以配票入主國會;當本土派討論「新香港人」,摩爾多瓦因俄裔人口爆發內戰。
梁啟智強調非提倡獨立,「本土思潮現在不知道走到哪裏。獨立是個過程,不是獨立就一天光晒,像烏克蘭、摩爾多瓦的內戰還未結束,有些國家因之前做錯決定,影響獨立後行了好多冤枉路,我希望透過這些故事,幫香港人想得實在一點」。
和理非v.s勇武? 點解溫和派行得通?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都由溫和派於議會主導獨立。但同時梁啟智在各國看到不少路障博物館。在立陶宛,曾有十四人以身保衛發放消息的電視台,死於蘇軍坦克下。「他們曾有游擊隊拿槍在森林抵抗,是真勇武,但最後死的死,被捕的被捕。立陶宛有不止一人自焚,但無用。正因暴力搞不定,所以走溫和路線,贏最多的人支持。」
香港的議會外,港大學生會會長稱要求中共平反六四是「間接承認中共政權」。愛沙尼亞有愛沙尼亞民族獨立黨,同樣當蘇聯不存在。「愛沙尼亞在一九二○年曾獨立,後被蘇聯吞併。當年也有反對派不承認蘇聯,自行派發身分證登記選國會,又真的派了數十萬張。雖然拉闊想像,但做不到實際功能,蘇聯不會與他們判談,西方國家忌憚蘇聯的核彈,也不會承認。」
議會內,香港本土派連立法會都無法參選,愛沙尼亞的溫和反對派「愛沙尼亞人民陣線」(Popular Front of Estonia)卻入主議會。「開始有突破,是人民陣線獲半數議席,他們通過很大膽的法例,如將愛沙尼亞語列為官方語言,經濟獨立。」議會最後通過獨立法案。一九九一年,蘇聯發生八一九政變,反對開放改革的保守派奪權失敗,愛沙尼亞數日後宣布獨立。
今天我…… 歌聲中搞革命
本土派批評和平集會無用,愛沙尼亞的獨立之路,真的試過「今天我」抗爭。一九八八年,首都塔林曾有三十萬人一起唱禁歌,每年一度,直到一九九一年獨立,被稱為「歌唱革命」。「激進、溫和派各司其職,人民陣線搞過二百萬人手拉手的集會,真的是大合照後解散;圖書館的電纜說要鋪了好多年,他們就「自己電纜自己鋪」,一夜鋪好。這些跟香港人到海灘執膠一樣,都是表達自己對土地的情感。要有人在議會外開闊想像,但臨門一腳在議會裏應外合也很重要。一個運動到了某階段,就要調整路線爭取更多支持。」梁啟智記得,導遊的媽媽當年簽「民間」身分證時,有心理準備會被流放。「他們連都去西伯利亞充軍都不怕,仍願意調整運動路線,這代表什麼?」
一場文字的戰爭
不論大家是否「最愛紫荊加襯紅色的底」,中港融合已成事實。香港有普教中爭議,摩爾多瓦因語言之爭爆發內戰;本土派擔心新移民「溝淡」香港人,拉脫維亞等曾有逾半人口是俄羅斯人,烏克蘭更因「烏俄矛盾」失去部分國土,內戰至今未休。獨立後,仍要處理身分認同問題。
例如摩爾多瓦。摩國與羅馬尼亞同宗,使用拉丁字母,而俄語使用西里爾字母。蘇聯治下,本土語言都要換成俄語寫法。當年爭取獨立時,有人提出併入羅馬尼亞,引起俄裔國民反彈。一九九○年,俄裔居民為主的德涅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宣布獨立,更於一九九二年爆發內戰,簽訂停火協議至今。「這『國家』有自己貨幣護照,存在但無人承認。」
向入籍考試說不
在立陶宛,獨立時是永久居民就自動成為國民。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較多俄羅斯人,因此較多本土派。拉脫維亞就決定一九四○年(被蘇聯吞併)後的移民及後代,要考資格試才可入藉。波羅的海三國曾公投,約八成人贊成獨立,其中三成是俄羅斯人。這些要入籍試的人,有的在本地出生,甚至有分投票獨立,想不到那票竟是以國民身分投的最後一票,當然憤怒。當時政府因想入歐盟,在壓力下將語言試程度降低,但許多人選擇不考,成為無國籍人士。現在俄羅斯會發簽證給他們,他們整天去俄國購物、聽俄語歌,會否像烏克蘭被俄羅斯吞併的克里米亞(Crimea)?」
篩走激進派 團結大多數
在烏克蘭,約六成居民為俄裔的克里米亞(Crimea)在一九九二年宣布獨立,後來俄羅斯出兵「保護」克里米亞,當地居民公投併入俄羅斯,惟至今未被國際承認。就算在愛沙尼亞,亦曾因搬走前蘇聯的紀念碑,引發俄裔人口暴動。
「要爭取支持,一定要moderate(溫和化)自己去到最盡。反對派成功帶起運動,但alienate(疏遠)了另一班人。他們是少數,但存在。」梁啟智說,烏克蘭廣場革命時,亦有極端民族主義示威者稱俄語是胡語,俄羅斯是低等民族,「當時令西方國家人權組織大為緊張,高舉自己文化,是否一定要貶低別人?波羅的海各國獨立由溫和派主導,filter(篩)走了激進派,不是左膠大愛,是實際成本效益,因不會趕走本來同情你們的人。共產黨教大家,團結大多數打擊少數」。
獨立v.s自主 相關不相等
不過,各國各有前因。如愛沙尼亞獨立只花了三、四年,「若拖太久,恐怕未必成功」。而且當年各國經濟極差,有如七十年代的內地,「愛沙尼亞人說,以前放學會去同學家,因為收到芬蘭電視台,又會有芬蘭的親人寄衣服來,像以前香港跟廣東省。他們爭取獨立,也是爭取自由經濟發展,今天的中國,比當年蘇聯強大許多」。
但梁啟智希望各國經驗可深化當下討論。「在網上笑其他人很容易,我們可以用例子談。我不覺得蘇聯的事會在中國發生,但你認真想時,你會質問一些在本土運動中快變成常識的概念,例如如何想像自主與獨立間的關係?」
「愛沙尼亞曾獨立過,體制相對建全,像白俄羅斯,從未作為獨立政體存在過,獨立後選了個獨裁者。這告訴我們,獨立跟自主相關但不相等,若香港獨立,我們的總統可能叫林鄭淑儀,或葉劉月娥。」他說,香港較幸運,仍有英國留下的體制記憶,「不要麻木。無論如何,不要投降。」
蘇聯年表
1917﹕沙俄帝國爆發革命,陷入混戰
1918﹕曾屬俄國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獨立
1922﹕俄羅斯、烏克蘭等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
1989﹕柏林圍牆倒下
1990﹕多個蘇聯共和國爆發獨立運動
1991﹕8月19日保守派政變奪權失敗,12月蘇聯解體
愛沙尼亞(Estonia)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獨立。鄰近芬蘭,歐盟成員國。曾被沙俄帝國吞併,俄國革命後獨立,二戰時被蘇聯吞併。一九九○年,國民投票選出「最高蘇維埃」(國會),新國會宣布恢復「愛沙尼亞共和國」國號,並規定蘇聯所訂的法律要經國會批准才執行。在聯合國二○一六人類發展指數中,該國列為極高度發展國家,全球排三十。
拉脫維亞(Latvia)
一九九一年年九月六日獨立,歐盟成員國。曾屬沙俄帝國,一戰時曾獨立,二戰時被蘇聯吞併。聯合國二○一六年的人類發展指數列為極高度發展國家。
摩爾多瓦(Moldova)
一九九一年年八月二十七日獨立。位於東歐內陸,聯合國列為中度發展國。曾屬沙俄帝國,俄國革命後獨立,經公投成為新國家羅馬尼亞國土,二戰時併入蘇聯。一1九九○年,境內俄裔人口佔多的聶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獨立為共和國。一九九一年,整個摩爾多瓦宣布獨立,「國中國」德涅斯特河沿岸繼續反抗,一九九二年爆發內戰。德涅斯特河沿岸至今維持獨立,惟未被國際承認。
烏克蘭(Ukraine)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四日獨立。曾屬沙俄及奧匈帝國,一戰時獨立,後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併入蘇聯。二○一三年,總統亞努科維奇拒絕與歐盟簽署協議,武力鎮壓示威者。示烕者留守廣場數月後,軍隊射殺示威者,政府高層請辭,總統出逃,是為廣場革命。二○一四年,俄羅斯出兵到其國土克里米亞(Crimea),當地居民公投併入俄羅斯,惟未被國際承認。聯合國列為高度發展國家,全球排八十四。
文﹕黃熙麗
圖﹕梁啟智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讚前特首梁振英「有效打擊港獨」,到香港民族黨與多個學生會的論壇,未討論如何「抗擊外侮奪主權」已被奪集會權,本土派的港獨路,似已走進死胡同。
烏克蘭等東歐國家曾同樣面對有絕對外交、軍事優勢的專制老大哥,最近梁啟智走訪多國,考察其如何由前蘇聯獨立,寫成《獨立路上》,或可作香港對照。
當有人討論「和理非」示威是否無用,愛沙尼亞的歌唱節成為獨立里程碑;當大家討論「含淚投票」,立陶宛反對派以配票入主國會;當本土派討論「新香港人」,摩爾多瓦因俄裔人口爆發內戰。
梁啟智強調非提倡獨立,「本土思潮現在不知道走到哪裏。獨立是個過程,不是獨立就一天光晒,像烏克蘭、摩爾多瓦的內戰還未結束,有些國家因之前做錯決定,影響獨立後行了好多冤枉路,我希望透過這些故事,幫香港人想得實在一點」。
和理非v.s勇武? 點解溫和派行得通?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都由溫和派於議會主導獨立。但同時梁啟智在各國看到不少路障博物館。在立陶宛,曾有十四人以身保衛發放消息的電視台,死於蘇軍坦克下。「他們曾有游擊隊拿槍在森林抵抗,是真勇武,但最後死的死,被捕的被捕。立陶宛有不止一人自焚,但無用。正因暴力搞不定,所以走溫和路線,贏最多的人支持。」
香港的議會外,港大學生會會長稱要求中共平反六四是「間接承認中共政權」。愛沙尼亞有愛沙尼亞民族獨立黨,同樣當蘇聯不存在。「愛沙尼亞在一九二○年曾獨立,後被蘇聯吞併。當年也有反對派不承認蘇聯,自行派發身分證登記選國會,又真的派了數十萬張。雖然拉闊想像,但做不到實際功能,蘇聯不會與他們判談,西方國家忌憚蘇聯的核彈,也不會承認。」
議會內,香港本土派連立法會都無法參選,愛沙尼亞的溫和反對派「愛沙尼亞人民陣線」(Popular Front of Estonia)卻入主議會。「開始有突破,是人民陣線獲半數議席,他們通過很大膽的法例,如將愛沙尼亞語列為官方語言,經濟獨立。」議會最後通過獨立法案。一九九一年,蘇聯發生八一九政變,反對開放改革的保守派奪權失敗,愛沙尼亞數日後宣布獨立。
今天我…… 歌聲中搞革命
本土派批評和平集會無用,愛沙尼亞的獨立之路,真的試過「今天我」抗爭。一九八八年,首都塔林曾有三十萬人一起唱禁歌,每年一度,直到一九九一年獨立,被稱為「歌唱革命」。「激進、溫和派各司其職,人民陣線搞過二百萬人手拉手的集會,真的是大合照後解散;圖書館的電纜說要鋪了好多年,他們就「自己電纜自己鋪」,一夜鋪好。這些跟香港人到海灘執膠一樣,都是表達自己對土地的情感。要有人在議會外開闊想像,但臨門一腳在議會裏應外合也很重要。一個運動到了某階段,就要調整路線爭取更多支持。」梁啟智記得,導遊的媽媽當年簽「民間」身分證時,有心理準備會被流放。「他們連都去西伯利亞充軍都不怕,仍願意調整運動路線,這代表什麼?」
一場文字的戰爭
不論大家是否「最愛紫荊加襯紅色的底」,中港融合已成事實。香港有普教中爭議,摩爾多瓦因語言之爭爆發內戰;本土派擔心新移民「溝淡」香港人,拉脫維亞等曾有逾半人口是俄羅斯人,烏克蘭更因「烏俄矛盾」失去部分國土,內戰至今未休。獨立後,仍要處理身分認同問題。
例如摩爾多瓦。摩國與羅馬尼亞同宗,使用拉丁字母,而俄語使用西里爾字母。蘇聯治下,本土語言都要換成俄語寫法。當年爭取獨立時,有人提出併入羅馬尼亞,引起俄裔國民反彈。一九九○年,俄裔居民為主的德涅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宣布獨立,更於一九九二年爆發內戰,簽訂停火協議至今。「這『國家』有自己貨幣護照,存在但無人承認。」
向入籍考試說不
在立陶宛,獨立時是永久居民就自動成為國民。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較多俄羅斯人,因此較多本土派。拉脫維亞就決定一九四○年(被蘇聯吞併)後的移民及後代,要考資格試才可入藉。波羅的海三國曾公投,約八成人贊成獨立,其中三成是俄羅斯人。這些要入籍試的人,有的在本地出生,甚至有分投票獨立,想不到那票竟是以國民身分投的最後一票,當然憤怒。當時政府因想入歐盟,在壓力下將語言試程度降低,但許多人選擇不考,成為無國籍人士。現在俄羅斯會發簽證給他們,他們整天去俄國購物、聽俄語歌,會否像烏克蘭被俄羅斯吞併的克里米亞(Crimea)?」
篩走激進派 團結大多數
在烏克蘭,約六成居民為俄裔的克里米亞(Crimea)在一九九二年宣布獨立,後來俄羅斯出兵「保護」克里米亞,當地居民公投併入俄羅斯,惟至今未被國際承認。就算在愛沙尼亞,亦曾因搬走前蘇聯的紀念碑,引發俄裔人口暴動。
「要爭取支持,一定要moderate(溫和化)自己去到最盡。反對派成功帶起運動,但alienate(疏遠)了另一班人。他們是少數,但存在。」梁啟智說,烏克蘭廣場革命時,亦有極端民族主義示威者稱俄語是胡語,俄羅斯是低等民族,「當時令西方國家人權組織大為緊張,高舉自己文化,是否一定要貶低別人?波羅的海各國獨立由溫和派主導,filter(篩)走了激進派,不是左膠大愛,是實際成本效益,因不會趕走本來同情你們的人。共產黨教大家,團結大多數打擊少數」。
獨立v.s自主 相關不相等
不過,各國各有前因。如愛沙尼亞獨立只花了三、四年,「若拖太久,恐怕未必成功」。而且當年各國經濟極差,有如七十年代的內地,「愛沙尼亞人說,以前放學會去同學家,因為收到芬蘭電視台,又會有芬蘭的親人寄衣服來,像以前香港跟廣東省。他們爭取獨立,也是爭取自由經濟發展,今天的中國,比當年蘇聯強大許多」。
但梁啟智希望各國經驗可深化當下討論。「在網上笑其他人很容易,我們可以用例子談。我不覺得蘇聯的事會在中國發生,但你認真想時,你會質問一些在本土運動中快變成常識的概念,例如如何想像自主與獨立間的關係?」
「愛沙尼亞曾獨立過,體制相對建全,像白俄羅斯,從未作為獨立政體存在過,獨立後選了個獨裁者。這告訴我們,獨立跟自主相關但不相等,若香港獨立,我們的總統可能叫林鄭淑儀,或葉劉月娥。」他說,香港較幸運,仍有英國留下的體制記憶,「不要麻木。無論如何,不要投降。」
蘇聯年表
1917﹕沙俄帝國爆發革命,陷入混戰
1918﹕曾屬俄國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獨立
1922﹕俄羅斯、烏克蘭等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
1989﹕柏林圍牆倒下
1990﹕多個蘇聯共和國爆發獨立運動
1991﹕8月19日保守派政變奪權失敗,12月蘇聯解體
愛沙尼亞(Estonia)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獨立。鄰近芬蘭,歐盟成員國。曾被沙俄帝國吞併,俄國革命後獨立,二戰時被蘇聯吞併。一九九○年,國民投票選出「最高蘇維埃」(國會),新國會宣布恢復「愛沙尼亞共和國」國號,並規定蘇聯所訂的法律要經國會批准才執行。在聯合國二○一六人類發展指數中,該國列為極高度發展國家,全球排三十。
拉脫維亞(Latvia)
一九九一年年九月六日獨立,歐盟成員國。曾屬沙俄帝國,一戰時曾獨立,二戰時被蘇聯吞併。聯合國二○一六年的人類發展指數列為極高度發展國家。
摩爾多瓦(Moldova)
一九九一年年八月二十七日獨立。位於東歐內陸,聯合國列為中度發展國。曾屬沙俄帝國,俄國革命後獨立,經公投成為新國家羅馬尼亞國土,二戰時併入蘇聯。一1九九○年,境內俄裔人口佔多的聶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獨立為共和國。一九九一年,整個摩爾多瓦宣布獨立,「國中國」德涅斯特河沿岸繼續反抗,一九九二年爆發內戰。德涅斯特河沿岸至今維持獨立,惟未被國際承認。
烏克蘭(Ukraine)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四日獨立。曾屬沙俄及奧匈帝國,一戰時獨立,後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併入蘇聯。二○一三年,總統亞努科維奇拒絕與歐盟簽署協議,武力鎮壓示威者。示烕者留守廣場數月後,軍隊射殺示威者,政府高層請辭,總統出逃,是為廣場革命。二○一四年,俄羅斯出兵到其國土克里米亞(Crimea),當地居民公投併入俄羅斯,惟未被國際承認。聯合國列為高度發展國家,全球排八十四。
文﹕黃熙麗
圖﹕梁啟智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