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綠色生活﹕致新特首林太的綠色陳情書——政策貼地 環保始開花長青網文章

2017年07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7月02日 06:35
2017年07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離地與貼地,一線之差,但可以影響深遠。


香港很多問題往往因為政策的缺失所致;新人事新作風,新一屆政府上任,希望他們可以更貼地。


關注不同範疇,愛護香港、愛護大自然,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市民有話想說。


回收 「綠在區區」回收量低

從堆填區爆滿開始,政府終於明白,要着力源頭減廢及回收再造才可化解垃圾困境。前者尚可從落實垃圾收費看到曙光,但後者卻愈見「淒涼」。不論大型或小型的回收商,因早前回收物價格低迷及租金貴得離譜而掀起倒閉潮,回收物出路亦受影響。


私營回收經營艱難

每次提及這,政府總以「綠在區區」等地區設施做擋箭牌(註:政府在18區設試點,委聘非牟利團體營辦並資助其後營運,協助社區收集各類回收物料,目前有4間投入服務 ,一間建造中,其餘的仍未招標),但實情是,一間數百呎的回收店一天的回收量平均可達2至3噸,面積大許多的「綠在區區」回收站一天回收量不足一噸!

例如沙田及東區回收站,上半年分別回收152.2公噸及126公噸,即平均每日回收量只有0.84公噸及0.7公噸。與其依賴政府低效率及數年才能落成的回收設施,倒不如扭轉思維,打破「補貼私營回收」的禁忌,減輕私營回收商營運成本,亦為低價值的回收物製造商機,令公或私營的回收商均可在回收事業上「大展拳腳」。


最後,請「好打得」的林鄭特首,除了對外打得,亦能對內打得,推動署內「打份工」心態的官員不要太離地,真正了解回收行業的苦况,為回收業的寒冬期解凍!

——Celia 結束一桶專棄發起人之一

牛牛與土沉香 執行部門不仁

香港每年平均有600棵土沉香被偷伐,10年間,保守估計有5000棵以上的土沉香遭殃。上月,中大路旁更有一株具60年歷史的老沉香被偷伐!10多年來,政府一直忽視本港物種保育,6年前由民間自發掀起「自己沉香自己救」的護樹運動,政府始醒覺問題嚴峻。今次事件,正說明如不立法禁售香港野生沉香,不打擊跨境犯罪集團,香港立名之樹最後必被砍伐殆盡!


政府忽視保育原生物種

土沉香以外,黃牛和水牛的命運也值得香港人關注。牠們與本地經濟及文化有數千年的淵源,可是半世紀前村落棄耕,耕牛由重要的牲畜淪為村落的流浪牛。政府一直以非人性化的管理及無價值的流浪動物視之,逐步將2千多頭原居耕牛放逐荒野,情况淒涼。市民護牛行動紛至沓來,公民抗命式的去送草救牛;突顯政府忘恩負義,牛隻政策無方,執行部門更有違中國仁義文化!


冀特首林鄭月娥女士以中國文化的仁愛和溫情重建香港社會的和諧及文明,讓沉香樹和耕牛有可持續的生境,下一代能看見這兩種和我們有深厚淵源的動植物!

——何佩嫻 土沉香生態及文化保育協會總幹事、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主席

海洋保護 即禁即棄塑膠

特首林鄭月娥女士,《香港資源循環藍圖》中說明「於2022年或以前,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由現時1.27公斤減至0.8公斤,即40%」。然而,每年至少1200萬噸塑膠垃圾落入海洋,而八成的海洋垃圾由城市產生。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崇尚方便、即用即棄,這種生活態度讓我們大量消耗塑膠產品,每日塑膠棄置總量達2千公噸,相等於8千萬支樽裝水的重量。


避免塑膠圍城,懇請政府下定決心從源頭做起,立法推動減少使用即棄塑膠。世界各地的政府相繼立法禁止使用即棄塑膠:德國、法國、美國、馬來西亞,甚至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已立法禁用不同的即棄塑膠用品,香港實在不應再拖。2018年,將會是回歸第21個年頭,在特首的帶領下,能否為環境保護、推動減塑習慣踏出具前瞻性、果斷的一步——立法禁止使用即棄塑膠用品?!


——朱江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農業 做好推銷

我是一個農夫,可能什麼都不懂,以下只是小弟的愚見:本地菜生產成本愈來愈高,難於在香港市場與內地蔬菜競爭,加上愈來愈多外國蔬果售賣,在香港以耕田搵食就更困難了。


香港「正菜」又大又靚

事實上,香港很多農夫種的蔬果又大又靚,而且非常好吃;假如將本地市場的蔬果進一步分級,把優質及安全的加上「正菜」認證標誌,將香港的蔬果品牌化,價錢相對提高一些,甚至協助推廣至外地,這樣不僅提高本地農夫的生存空間,也可讓世界各地更多人可以吃到香港的優質蔬果。


——阿強 全職年輕農夫

城市規劃 迎「以人為本」大潮

上世紀的道路規劃和空間設計「以車為本」,不斷滿足汽車增長的需求。現在應「以人為本」,為市民提供理想的步行及公共空間,是世界潮流一大趨勢。早年紐約曼哈頓的棄置鐵路線,活化成長達逾兩公里的空中花園是成功的例子;最近,首爾站的行車天橋亦改建成行人天橋及綠色文化空間,並連接17條不同路線,四通八達前往明洞、南大門市場、西大門等主要景點。


德輔道中變步行街指日可待

民間組織於17年前,已向政府倡議將德輔道中改劃為行人及電車專用區,創造一個以人為本的公共空間。隨着中環灣仔繞道等基建完成,料會減低德輔道中的交通負擔,盼可開放道路予行人。若計劃成事,這條金融區裏的主要幹道會與將來活化後的中環街市連結起來,不僅為市民帶來一個舒適的步行環境,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向其他城市展示香港的可步行性。


希望林鄭上任後,能積極推動這方面的發展。


——黃保傑 城市規劃師/拓展公共空間秘書長

樹木保護 快訂《樹木法》

香港雖有「石屎森林」之稱,但樹木數量其實為數不少。由政府管理的市區樹木數量超過160萬棵,這還未計算郊野公園或私人土地上的樹木。然而,「古樹名木冊」登記了的古樹僅有500多棵,古樹以外的樹木,倒塌、患病、無故被斬,甚至珍貴樹種被非法砍伐也時有發生,我城的樹木管理出現了什麼問題?


「樹木辦」設立 仍然政出多門

政府在2010年於發展局轄下成立「樹木辦」,意為「倡導樹木管理部門和社會大眾以專業手法管理樹木」,可惜仍未能改變各部門樹木組各自為政的陋習,一些位置「踩界」的樹木問題,部門間經常互相卸責。樹木管理預防勝於治療,當局有否足夠人手和知識為樹木作出專業檢查,一直為人質疑。建議政府盡快訂定《樹木法》,並研究長遠整體樹木栽種及護養策略,以保育在不同土地上的樹木,真正達到人樹共融。


——余顯璧 民間樹木辦發起人之一

復育鄉郊 漏網之地可復耕

郊野公園的「不包括土地」(毗鄰郊野公園或被郊野公園包圍的鄉村和農地)未來存在着很大變數和機遇。現時香港有77幅「不包括土地」,但只有不足一半納入郊野公園範圍,其他的私人土地有發展變成豪宅的壓力,如海下灣、北潭凹、鎖羅盤等。


永續村落加入郊園條例

若果全部納入郊野公園範圍,也不一定是好事,很可能像大帽山一樣,想幫襯村民食一碗餐蛋麵也有困難。若全放手由其他團體管理,除非能有像荔枝窩一樣的實力團隊、有心村民、大筆資助等種種機遇,要複製另一個永續荔枝窩,定非易事。如何走出困局,建構香港里山倡議呢?我會從修訂郊野公園條例來想像,能否加入永續村落的部分,讓村落有適度的豁免,免受限於一些只適用於城市的條例,使不包括土地中的村落復興有更多的可能,例如經營民宿、退修營等。香港很多人想復育鄉郊,為香港未來提供多一個可能,可是往往受制於落後或不適合的條例與法規。


——黃志俊 生態愛好者

文﹕李佩雯

圖﹕資料圖片、被訪者提供

編輯﹕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