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窗外陽光普照,照得Kenneth Nicolson(Ken)的辦公室格外耀眼。
最後一個在港大鈕魯詩樓的工作天,Ken幾乎已把辦公室所有物件搬回老家蘇格蘭。
他是我的老師,也是大師兄,千禧年,他與香港一同跳進保育洪流,以四十歲之齡成為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第一屆學生,取得博士學位後,一直留在薄扶林山上做教授,是香港第一個提出「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的人——這個從自然保育借來的概念,強調建築保育不止着眼於建築,而是要從它的所在之處,考慮它的脈絡、肌理,整個歷史地理環境,都是重點。走遍香港,見證林鄭曾經為保育帶來希望,至今天梁振英以解決房屋問題之名開發郊野公園,十六年後,他說自己告老還鄉陪伴年老的母親,退休後會學駕飛機、養蜜蜂,總之不再做保育的事。
至於香港,他未感到絕望,只是一切都得看人事。
重點,在於人。
一顆匠心 中學讀金工
Ken走遍香港,也帶我們走遍香港,身體力行告訴我們,香港其實還有好多具歷史價值的地方。第一次,在跑馬地香港墳場——除了看什麼重要人物葬在這裏,還看這裏的建築材料,「這裏是香港其中一個有歷史又有最多石結構的地方」,於是我們繞着上百年的墓碑上課,仔細端詳石碑上的裂痕,又看墓邊的鐵欄如何生鏽。第二次,在九龍的聖安德烈教堂——Ken自二○○四年起為教堂展開保育工作,復修教堂的紅磚、彩色玻璃,因此獲得五次獎項,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他說,三十年前,他就在聖安德烈教堂跟太太結婚。
五十七歲便退休的Ken出生於蘇格蘭第三大城巿格拉斯哥(Glasgow),家有一哥哥一姊姊。中學時代,Ken已喜歡工匠的科目,曾經修讀過木工,高考時轉修金工。「在公布全國考試時間表前,當局會詢問所有學校,有沒有學生出現科目重疊考試時間的情况,我的老師發現有問題,就通報當局,當局最後的回覆是,原來我是全國唯一一個同時選修西班牙文與金工的人。」那一年高考,全國考試時間表因Ken而微調,「西班牙文和金工,我想這種組合原來很古怪,哈哈。我是個每個範疇都有興趣的人,報考的科目,同時還有英文、數學、歷史、地理、經濟、藝術。金工是因為我要有一個科目可以抵抗其他科目的壓力,動動手做創作。」
我是香港主流教育制度下成長的學生,對能夠以金工作為一個決定將來入大學資格的科目很好奇,英國的家長,不會認為讀金工沒出路嗎?「我的老師說得很好,金工其實是可以訓練紀律的科目,think twice、cut once。平時的學科,寫錯了答案可以塗去再寫,但金屬不可以,鋸了就是鋸了,不能回頭,所以要先把做法、過程、可能有的後果重覆思考,才動手。」三十多年前的記憶未模糊,他記得考試有兩部分,一是筆試,考關於金屬的知識,二是實戰考試,每人有一張製成圖和一包物料,利用場內的各種工具,把物料變成製成品就行。最後,他拿了個A,沒有去做金工,但選擇了在格拉斯哥大學讀城巿規劃系。
重建築也重人 建纜車 兼顧村民感受
「我都說過我的興趣很廣泛,根本沒法下決定,城巿規劃就最好了,需要政治、地理、歷史、生態、公共設計,perfect﹗」數年大學,他還未清楚看見自己的未來,直至最後一年的一課「地景設計」(Landscape Design),他突然知道這就是他想要走的路。「做了規劃後,一直是在學習如何宏觀地計劃一個地方,但我其實放棄了自己喜歡的技能,我喜歡動手去設計。」於是,他考進愛丁堡大學做地景建築的碩士研究生。所謂地景設計,考慮的不止是一幢樓、一條橋,而是把建築與環境看成一個整體,人在當中如何才生活得好;他負責的範圍可以很廣,小至一般住屋的庭園配置,大至國家公園的規劃。所以在昂坪計劃建纜車時,Ken受委託時要做的不止是纜車經過的地方會受什麼影響,還花了幾星期行走圍繞纜車四方八面的山頭,逐村考察,考慮纜車會否為村民帶來視覺上的不安,尤其鄉郊村民着重山勢風水。
放手一博 八十年代來港打工
讀碩士期間,他遇到來自香港的女孩,與她談戀愛;畢業後,他們沒有選擇留在蘇格蘭,而是來到香港。「那是一九八四年,英國的經濟狀况很差,失業率幾乎有百分之十五。她本來是個公務員,獲得政府資助到地景建築方面有名的愛丁堡進修,條件是畢業後要回港留在政府至少五年。既然英國環境不好,而香港看來對這方面有需求和發展空間,於是我賣了自己的財產,才夠買一張單程機票去香港,和僅夠一星期的生活費。」來到香港,他找到當時非常廉宜的水手旅舍,足夠他住上一個月,然後他開始寄出求職信。「香港只有數間會聘請landscape architect的建築師樓,在一個月生活費差不多用完之時,有一天,其中一間約見我,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見工,主管跟我說,他們本來要聘請兩個職位,一個是地景建築師,一個是規劃師,但資金有限,只能二聘一。我來求職正合時,因為我兩者都是﹗」
想當年 「填山」大計政府都批
Ken在這公司一做就是十年,他形容,那十年可以說是香港地景建築的黃金期,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就用公園來做例子,往時設計一個公園,可以加入很多未嘗試過的方式,這樣反而可以就着每個地方的位置環境做設計,但現在的公園,好像都有一條方程式,把所有應有的元素都嵌進去就完成,噴水池、涼亭,加一條石春路,這樣錯的機會最小,但最後每個公園都一式一樣。」。大約在九○年代,他接了一個工程,要把沙田圓洲角重新規劃成公園。圓洲角本來是個小島,在沙田要發展新巿鎮時,圓洲角被填成大片土地之中的一個小山丘,新巿鎮大規模起高樓,當時的圓洲角山丘成了運輸建材的阻礙,於是工程人員把山丘的一部分割走夷為平地,成為山中的一條平坦通道,可讓泥頭車直穿山丘來往無阻。新巿鎮落成,山丘被荒廢十多年,直至Ken接手了。「最正路的做法,是把通道兩邊的大斜坡鞏固後,把它修飾一下,但我覺得這對圓洲角來說實在是個很大的缺陷,山中間被粗暴地割走了,這樣做出來的公園也不會好看吧。我知道未必可行,但可以把這個被割走的部分填回嗎?這是最直接的方法,但牽涉的工程費好大。那時候與我接洽的官員聽了,沒有反對,說我即管在工程清單裏加這一項,整份項目過了關的話,就當是批准了。最後,居然真的通過了。」Ken形容,這在現今的香港好難發生,項目怎樣給你,你就按照要求做,地景建築師的工作總是美化斜坡,誰想到要把它填回、重新復修成一座山。「我初來香港的時候,這裏是充滿前瞻性的,很有冒險精神,合作的官員會願意與你一起嘗試新做法。但現在是非常保守,他們傾向不試新事物,跟恆常做法就夠,不要把他們牽涉太多。如果我要用一幅圖去歸納現在的香港政府,我會用申訴專員公署的海報,一個穿著西裝的人打太極。香港政府就是這樣。」
栽進建築保育 嘆政府活化後繼無人
千禧年,他從朋友得知,港大建築系開設新的碩士課程,範圍是建築保育。他突然想起,雖然自己在蘇格蘭早就學過相關知識,來香港十多年原來沒有實踐過,於是報名成為第一屆學生。「我們到過好多地方考察,廟宇、宗祠等,建築一座接一座,但花園呢?環境呢?整個背景脈絡呢?村落、風水林,都是理解一座廟宇的一部分,為什麼要建在這裏?但不論是老師抑或同學,都沒有人注意到。」差不多同一時間,Ken的太太在新加坡一個國際會議上,聽到前聯合國亞洲總部首長演講時提到Cultural Landscape的概念,Ken知道後,突然叮一聲明白了。「這正是我追求的答案,在自然保育中,我們有landscape的概念,而建築是人在landscape之上建的,它影響人如何決定建築物要建在什麼地點,而建築物往後也影響地景,成為它的一部分,兩者一起隨時間進化。」最後,他以香港墳場為個案,寫成論文,以優異等級畢業。然後,他再考取了博士,在港大建築保育學部負責教授建築材料、文化地景等學科,至今十五年。
在此期間,他偶爾會擔任個別項目的保育顧問,但主要專注的是聖安德烈堂。他說,香港在建築保育起步較遲,可以接的工程其實不多。「林鄭月娥曾經是一道曙光,她在二○○八年推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確把燈射在建築保育這事上,但現在已完成了。這計劃已逐漸乾涸,如果你是一個保育建築師,你最好有第二份工作以維持生計。」他認為,香港的問題在於人人是過客,視這城巿為踏腳石,「這裏讓人們落腳、工作、賺錢,然後若有可能,人們會向其他地方前進。於是,你根本不會有把這個地方保存下來的渴望」。不過,即使這是香港人的心態,作為一個沒有腳、不會離開香港的政府,它不該有這種過客心態吧?「沒錯,你說得對。活化計劃起初效果不錯,但好像只是一次性,沒有持續下去。那時候,林鄭月娥在發展局,保育是一個熱門題目,話題性地推出一些措施後,她便也去了其他位置,她也有其他事業上的計劃。」是的,政府紮根香港,然而,有過客心態的,是政府裏的官員。
林鄭月娥離開發展局後,Ken認為活化計劃後繼無人,沒人把計劃延續下去。「這需要持續的,要有持續的金錢投資和持續的政策,令它繼續下去。」
在香港談可持續?
欠缺持續性,是香港的另一個問題。「曾蔭權是特首時,經常說香港要有『可持續發展』,但他的說法其實是誤導人的。他所指的可持續發展,是讓經濟可以持續發展下去,所以他主張什麼呢,建鐵路、建公路,而不是可持續發展本來的意思——在不耗盡地球資源的情况下發展,讓發展可以持續下去。這完全是兩回事。人,生存有三大基本需要,水、食物、房屋。香港食水有八成從中國入口;食物,比食水的情况更嚴重,香港本地生產的食物,大概只有個位數的百分比;而房屋,香港已經不像以前,沒有可以建築的原材料了,石屎、鐵筋,全都靠進口,我們是這星球上最不可持續發展的城巿!然後我們有梁振英,常強調要解決住屋問題。對於住屋問題,我的確為年輕人感到很痛心,但這時候他提出要研究開發郊野公園?他不是認真的吧?郊野公園是香港唯一在保育方面做對的事,是香港好重要的資產。」
政府山已支離破碎
Ken的保育事業,與香港在保育上的覺醒差不多同時起步,一同成長十多年,Ken眼看香港建築保育本來有個好開始,如今回歸寂靜,難免無奈。他說,香港雖小,但能說香港故事的建築其實並不少。「一百五十年,從漁村發展成金融貿易港,這就是香港故事,沒錯是有建築留下來,但我們現在有的,只已支離破碎,散落在不同角落,喪失了整體性。香港也有不少地方,有條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像中環的政府山,有政府大樓、法院、聖約翰大座堂、動植物公園,再連到皇后大道、添馬艦,它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條件。但現在有些相關建築物已不見了,建了高樓大廈,整體性沒有了,這是很令我感到惋惜的。我作為建築保育者,其中一個最大的目標,就是希望可以帶出一個信息,歷史建築的連貫性,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讓它們說一個連貫的香港故事。」訪問後幾天,Ken就回到了蘇格蘭,至於香港保育的路該如何走下去,他說他並未感到絕望,不過還是要看林鄭會否記起保育的事,「在香港,要有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事情才可以有推進」。他的說話,反而讓我擔憂,香港看來始終回歸到人治的時候了。
文﹕陳嘉文
圖﹕陳嘉文、資料圖片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最後一個在港大鈕魯詩樓的工作天,Ken幾乎已把辦公室所有物件搬回老家蘇格蘭。
他是我的老師,也是大師兄,千禧年,他與香港一同跳進保育洪流,以四十歲之齡成為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第一屆學生,取得博士學位後,一直留在薄扶林山上做教授,是香港第一個提出「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的人——這個從自然保育借來的概念,強調建築保育不止着眼於建築,而是要從它的所在之處,考慮它的脈絡、肌理,整個歷史地理環境,都是重點。走遍香港,見證林鄭曾經為保育帶來希望,至今天梁振英以解決房屋問題之名開發郊野公園,十六年後,他說自己告老還鄉陪伴年老的母親,退休後會學駕飛機、養蜜蜂,總之不再做保育的事。
至於香港,他未感到絕望,只是一切都得看人事。
重點,在於人。
一顆匠心 中學讀金工
Ken走遍香港,也帶我們走遍香港,身體力行告訴我們,香港其實還有好多具歷史價值的地方。第一次,在跑馬地香港墳場——除了看什麼重要人物葬在這裏,還看這裏的建築材料,「這裏是香港其中一個有歷史又有最多石結構的地方」,於是我們繞着上百年的墓碑上課,仔細端詳石碑上的裂痕,又看墓邊的鐵欄如何生鏽。第二次,在九龍的聖安德烈教堂——Ken自二○○四年起為教堂展開保育工作,復修教堂的紅磚、彩色玻璃,因此獲得五次獎項,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他說,三十年前,他就在聖安德烈教堂跟太太結婚。
五十七歲便退休的Ken出生於蘇格蘭第三大城巿格拉斯哥(Glasgow),家有一哥哥一姊姊。中學時代,Ken已喜歡工匠的科目,曾經修讀過木工,高考時轉修金工。「在公布全國考試時間表前,當局會詢問所有學校,有沒有學生出現科目重疊考試時間的情况,我的老師發現有問題,就通報當局,當局最後的回覆是,原來我是全國唯一一個同時選修西班牙文與金工的人。」那一年高考,全國考試時間表因Ken而微調,「西班牙文和金工,我想這種組合原來很古怪,哈哈。我是個每個範疇都有興趣的人,報考的科目,同時還有英文、數學、歷史、地理、經濟、藝術。金工是因為我要有一個科目可以抵抗其他科目的壓力,動動手做創作。」
我是香港主流教育制度下成長的學生,對能夠以金工作為一個決定將來入大學資格的科目很好奇,英國的家長,不會認為讀金工沒出路嗎?「我的老師說得很好,金工其實是可以訓練紀律的科目,think twice、cut once。平時的學科,寫錯了答案可以塗去再寫,但金屬不可以,鋸了就是鋸了,不能回頭,所以要先把做法、過程、可能有的後果重覆思考,才動手。」三十多年前的記憶未模糊,他記得考試有兩部分,一是筆試,考關於金屬的知識,二是實戰考試,每人有一張製成圖和一包物料,利用場內的各種工具,把物料變成製成品就行。最後,他拿了個A,沒有去做金工,但選擇了在格拉斯哥大學讀城巿規劃系。
重建築也重人 建纜車 兼顧村民感受
「我都說過我的興趣很廣泛,根本沒法下決定,城巿規劃就最好了,需要政治、地理、歷史、生態、公共設計,perfect﹗」數年大學,他還未清楚看見自己的未來,直至最後一年的一課「地景設計」(Landscape Design),他突然知道這就是他想要走的路。「做了規劃後,一直是在學習如何宏觀地計劃一個地方,但我其實放棄了自己喜歡的技能,我喜歡動手去設計。」於是,他考進愛丁堡大學做地景建築的碩士研究生。所謂地景設計,考慮的不止是一幢樓、一條橋,而是把建築與環境看成一個整體,人在當中如何才生活得好;他負責的範圍可以很廣,小至一般住屋的庭園配置,大至國家公園的規劃。所以在昂坪計劃建纜車時,Ken受委託時要做的不止是纜車經過的地方會受什麼影響,還花了幾星期行走圍繞纜車四方八面的山頭,逐村考察,考慮纜車會否為村民帶來視覺上的不安,尤其鄉郊村民着重山勢風水。
放手一博 八十年代來港打工
讀碩士期間,他遇到來自香港的女孩,與她談戀愛;畢業後,他們沒有選擇留在蘇格蘭,而是來到香港。「那是一九八四年,英國的經濟狀况很差,失業率幾乎有百分之十五。她本來是個公務員,獲得政府資助到地景建築方面有名的愛丁堡進修,條件是畢業後要回港留在政府至少五年。既然英國環境不好,而香港看來對這方面有需求和發展空間,於是我賣了自己的財產,才夠買一張單程機票去香港,和僅夠一星期的生活費。」來到香港,他找到當時非常廉宜的水手旅舍,足夠他住上一個月,然後他開始寄出求職信。「香港只有數間會聘請landscape architect的建築師樓,在一個月生活費差不多用完之時,有一天,其中一間約見我,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見工,主管跟我說,他們本來要聘請兩個職位,一個是地景建築師,一個是規劃師,但資金有限,只能二聘一。我來求職正合時,因為我兩者都是﹗」
想當年 「填山」大計政府都批
Ken在這公司一做就是十年,他形容,那十年可以說是香港地景建築的黃金期,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就用公園來做例子,往時設計一個公園,可以加入很多未嘗試過的方式,這樣反而可以就着每個地方的位置環境做設計,但現在的公園,好像都有一條方程式,把所有應有的元素都嵌進去就完成,噴水池、涼亭,加一條石春路,這樣錯的機會最小,但最後每個公園都一式一樣。」。大約在九○年代,他接了一個工程,要把沙田圓洲角重新規劃成公園。圓洲角本來是個小島,在沙田要發展新巿鎮時,圓洲角被填成大片土地之中的一個小山丘,新巿鎮大規模起高樓,當時的圓洲角山丘成了運輸建材的阻礙,於是工程人員把山丘的一部分割走夷為平地,成為山中的一條平坦通道,可讓泥頭車直穿山丘來往無阻。新巿鎮落成,山丘被荒廢十多年,直至Ken接手了。「最正路的做法,是把通道兩邊的大斜坡鞏固後,把它修飾一下,但我覺得這對圓洲角來說實在是個很大的缺陷,山中間被粗暴地割走了,這樣做出來的公園也不會好看吧。我知道未必可行,但可以把這個被割走的部分填回嗎?這是最直接的方法,但牽涉的工程費好大。那時候與我接洽的官員聽了,沒有反對,說我即管在工程清單裏加這一項,整份項目過了關的話,就當是批准了。最後,居然真的通過了。」Ken形容,這在現今的香港好難發生,項目怎樣給你,你就按照要求做,地景建築師的工作總是美化斜坡,誰想到要把它填回、重新復修成一座山。「我初來香港的時候,這裏是充滿前瞻性的,很有冒險精神,合作的官員會願意與你一起嘗試新做法。但現在是非常保守,他們傾向不試新事物,跟恆常做法就夠,不要把他們牽涉太多。如果我要用一幅圖去歸納現在的香港政府,我會用申訴專員公署的海報,一個穿著西裝的人打太極。香港政府就是這樣。」
栽進建築保育 嘆政府活化後繼無人
千禧年,他從朋友得知,港大建築系開設新的碩士課程,範圍是建築保育。他突然想起,雖然自己在蘇格蘭早就學過相關知識,來香港十多年原來沒有實踐過,於是報名成為第一屆學生。「我們到過好多地方考察,廟宇、宗祠等,建築一座接一座,但花園呢?環境呢?整個背景脈絡呢?村落、風水林,都是理解一座廟宇的一部分,為什麼要建在這裏?但不論是老師抑或同學,都沒有人注意到。」差不多同一時間,Ken的太太在新加坡一個國際會議上,聽到前聯合國亞洲總部首長演講時提到Cultural Landscape的概念,Ken知道後,突然叮一聲明白了。「這正是我追求的答案,在自然保育中,我們有landscape的概念,而建築是人在landscape之上建的,它影響人如何決定建築物要建在什麼地點,而建築物往後也影響地景,成為它的一部分,兩者一起隨時間進化。」最後,他以香港墳場為個案,寫成論文,以優異等級畢業。然後,他再考取了博士,在港大建築保育學部負責教授建築材料、文化地景等學科,至今十五年。
在此期間,他偶爾會擔任個別項目的保育顧問,但主要專注的是聖安德烈堂。他說,香港在建築保育起步較遲,可以接的工程其實不多。「林鄭月娥曾經是一道曙光,她在二○○八年推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確把燈射在建築保育這事上,但現在已完成了。這計劃已逐漸乾涸,如果你是一個保育建築師,你最好有第二份工作以維持生計。」他認為,香港的問題在於人人是過客,視這城巿為踏腳石,「這裏讓人們落腳、工作、賺錢,然後若有可能,人們會向其他地方前進。於是,你根本不會有把這個地方保存下來的渴望」。不過,即使這是香港人的心態,作為一個沒有腳、不會離開香港的政府,它不該有這種過客心態吧?「沒錯,你說得對。活化計劃起初效果不錯,但好像只是一次性,沒有持續下去。那時候,林鄭月娥在發展局,保育是一個熱門題目,話題性地推出一些措施後,她便也去了其他位置,她也有其他事業上的計劃。」是的,政府紮根香港,然而,有過客心態的,是政府裏的官員。
林鄭月娥離開發展局後,Ken認為活化計劃後繼無人,沒人把計劃延續下去。「這需要持續的,要有持續的金錢投資和持續的政策,令它繼續下去。」
在香港談可持續?
欠缺持續性,是香港的另一個問題。「曾蔭權是特首時,經常說香港要有『可持續發展』,但他的說法其實是誤導人的。他所指的可持續發展,是讓經濟可以持續發展下去,所以他主張什麼呢,建鐵路、建公路,而不是可持續發展本來的意思——在不耗盡地球資源的情况下發展,讓發展可以持續下去。這完全是兩回事。人,生存有三大基本需要,水、食物、房屋。香港食水有八成從中國入口;食物,比食水的情况更嚴重,香港本地生產的食物,大概只有個位數的百分比;而房屋,香港已經不像以前,沒有可以建築的原材料了,石屎、鐵筋,全都靠進口,我們是這星球上最不可持續發展的城巿!然後我們有梁振英,常強調要解決住屋問題。對於住屋問題,我的確為年輕人感到很痛心,但這時候他提出要研究開發郊野公園?他不是認真的吧?郊野公園是香港唯一在保育方面做對的事,是香港好重要的資產。」
政府山已支離破碎
Ken的保育事業,與香港在保育上的覺醒差不多同時起步,一同成長十多年,Ken眼看香港建築保育本來有個好開始,如今回歸寂靜,難免無奈。他說,香港雖小,但能說香港故事的建築其實並不少。「一百五十年,從漁村發展成金融貿易港,這就是香港故事,沒錯是有建築留下來,但我們現在有的,只已支離破碎,散落在不同角落,喪失了整體性。香港也有不少地方,有條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像中環的政府山,有政府大樓、法院、聖約翰大座堂、動植物公園,再連到皇后大道、添馬艦,它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條件。但現在有些相關建築物已不見了,建了高樓大廈,整體性沒有了,這是很令我感到惋惜的。我作為建築保育者,其中一個最大的目標,就是希望可以帶出一個信息,歷史建築的連貫性,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讓它們說一個連貫的香港故事。」訪問後幾天,Ken就回到了蘇格蘭,至於香港保育的路該如何走下去,他說他並未感到絕望,不過還是要看林鄭會否記起保育的事,「在香港,要有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事情才可以有推進」。他的說話,反而讓我擔憂,香港看來始終回歸到人治的時候了。
文﹕陳嘉文
圖﹕陳嘉文、資料圖片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