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立峯:人們如何從網絡中接觸新聞? 跨國研究中香港的狀况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29日 06:35
2017年06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十幾年前,不少學者已經指出,互聯網提供了一個「高選擇度」的資訊環境。網絡空間無限、互動性強、頻道「井噴」、小眾媒體湧現,人們更容易按自己的興趣或態度選擇接收什麼樣的資訊,結果就可能是人們所接觸到的資訊愈來愈窄。這個論點,也就是後來「迴音谷」或「資訊泡沫」等說法的基礎。


不過,互聯網早已不是一個單一的媒體,人們通過網絡接觸新聞和資訊的方式有很多。到底今天社會上人們如何通過網絡接收資訊?不同的接收資訊方式和渠道,對人們所接觸到的資訊的多樣化程度有什麼影響?


本文想借用牛津大學路透社新聞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最近的研究成果來淺談以上的問題。該研究所自2012年起每年均進行跨國網上調查,並發表「數碼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他們剛於上星期發表了2017年的報告。2017年的調查繼續由英國研究機構YouGov進行,覆蓋36個國家或地方,其中包括香港、台灣和新加坡等東亞地區。36個地區的受訪人數共超過7萬,香港的受訪者則有2015人。要留意的是,由於調查的目的主要是探究人們如何在網上接收新聞,所以抽樣目標並非要代表社會上所有人,而是代表有在網上接觸過新聞的人。


一半被訪者用社交媒體時看到新聞

調查的其中一條題目,先問被訪者有沒有在訪問前一星期以幾種不同的方式在網上接觸新聞,然後再問被訪者哪一種是他們在之前一星期中接觸新聞的主要方法。表1顯示,在香港的被訪者中,接近一半被訪者有通過直接打開一個新聞網站或應用程式來看新聞,亦有一半被訪者會在使用社交媒體時看到新聞內容。另外,也有近四成被訪者在訪問前一星期試過使用搜尋引擎及輸入網站相關關鍵字的方式接觸新聞。


當要選擇其中一種方式作為自己接觸新聞的主要方法時,最多香港被訪者回答以直接打開網站或應用程式來看新聞,比例約三成;其次仍是在使用社交媒體時看到新聞內容,比例約兩成。在另一端,只有2%的被訪者指自己主要以電郵作為主要獲取新聞的方式。


在這一系列問題上,香港的結果跟整個研究的總結果頗為接近。如表1最後一欄顯示,當36個地區整合時,也有32%被訪者主要通過直接打開新聞網站或應用程式來獲取新聞;23%主要在使用社交媒體時看新聞;25%主要使用搜尋器。這3個數字,跟香港的數字(31%、21%和24%)非常接近。


香港最「以流動裝置為先」

根據「數碼新聞報告」,如果計算調查前一星期有沒有使用過某種方式的話,香港人使用新聞整合網站或軟件(news aggregators)的比例,在36個地區中排第四,而頭3位分別是日本、南韓和台灣。即是說,頭4位都是東亞地區。另外,香港人有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接收新聞提醒的比例,在36個地區中排名第二,只後於台灣。順帶一提,若問主要以什麼器材裝置來獲取新聞,香港在36個地區中是最「以流動裝置為先」的(指的是以智能手機為主要裝置獲取新聞的百分比減去以電腦為主要裝置的百分比,數值最大),其次是新加坡。最「以電腦為先」是兩個東歐國家——捷克和波蘭。


新聞媒體愈來愈需以社交媒體爭觀眾讀者

回到香港。不同年齡的市民,使用互聯網來接觸新聞的方式也有些不一樣。表2顯示,直接打開網站或應用程式其實只在30歲或以上的市民中是最主要的獲取新聞的方法。在45歲或以上的被訪者中,以從手機或平板電腦接收新聞提醒成為主要獲取新聞方式的百分比也達雙位數,跟以使用社交媒體看新聞為主要方式的被訪者比例差不了多遠。相比之下,在18至29歲的年輕人中,超過四成主要是在使用社交媒體時看到新聞。


除非年輕一代接觸新聞的方式突然出現轉向,表2印證的趨勢,是新聞媒體愈來愈需要通過社交媒體平台來爭奪觀眾讀者。社交媒體主導帶來的問題,其一在於影響媒體營運的能力和模式。媒體內容生產的「首份成本」(first copy cost)是很高的,每份副本的複製、發行和傳送成本相對地低得多。而在過往,內容生產者對複製、發行和傳送有一定控制。數碼科技把複製、發行和傳送成本再大幅降低,同時也大幅降低媒體內容生產者對複製、發行和傳送的控制。不必從事內容生產,亦即不必付出「首份成本」的社交媒體平台,卻因掌握着發行和傳送而獲得大部分的廣告及其他收益,結果就是對內容生產者構成極大經濟壓力。


社交媒體主導 或使人們見到資訊變狹窄

但除了媒體經營外,回到文章開首提出的問題——社交媒體主導的另一個可能效果,是使人們見到的資訊變得狹窄。路透社新聞研究所的網上調查,問到被訪者是否同意自己常常見到從平時少用的媒體那裏發出的新聞,以及是否同意常常見到自己並不感興趣的新聞。在香港的調查中,同意前一句說話的有27%;同意後一句說話的有26%。


表3顯示了新聞獲取方式和資訊多樣性的關係。我們只集中在3種香港被訪者最主要的新聞獲取方式上。結果是主要使用社交媒體來看新聞的被訪者,見到自己並不感興趣的新聞的比例最低;見到從自己平時少用的媒體發出的新聞的比例也較低。亦即是說,使用社交媒體為主要新聞渠道,的確傾向使人們接觸到的資訊的多樣性收窄。


如果我們將每一個人看成消費者,表3的結果可能不是問題,它甚至是指出社交媒體吸引的地方:社交媒體的算式會讓我們集中看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東西。但如果我們談的是新聞,而將每一個人看成公民,表3的結果卻是印證了很多人對社交媒體的批評:它會使人們傾向只見到自己想見到的東西。


不過,社交媒體的問題有多大,也部分地視乎人們如何使用該些平台。日後有機會再分析這個問題。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立峯]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