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世上哪有萬全之事,何况是高風險的航天領域。只是近些年在內地公眾印象中,發射失誤的情形通常在「國際新聞」中出現,本國飛天事業發展則「春風得意馬蹄疾」。由此,對於前些天內地那次航天發射失誤,主流輿論多以「罕見」標注,倒也不難理解。耐人尋味的是,這場科技事件卻意外地成為內地社會檢視包容度的另一試驗場。
權威機構通報稱,6月19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發射過程中火箭三級工作異常,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此消息顯然並非捷報,卻收穫一大筐安慰之辭,甚至一些留言者改變「互嗆(鬥嘴)模式」,選擇相向而行一致包容待之。箇中緣由頗有「嚼頭」。
據說「中星9A」此次帶着「確保中國主權地區的直播衛星覆蓋」的使命上天,「長征三號乙」又是主力火箭。此事一出,對後續任務的不利影響顯而易見。公布與否、怎麼啟齒,都要費些思量。分析人士稱,「中星9A」與民眾生活關聯度較高,有關它的運行情况應該給社會一個交代。同時,此番主管方面經權衡後決定即時公布資訊,倒是顯得坦然和從容,也表明對後續處理有足夠自信。
公眾選擇「寬容」 有些出人意料
航天部門此舉迅速在社會輿論中引起一陣「化學反應」,公眾一邊倒地選擇「寬容」,來得有些出人意料。以前,內地航天事業往往與「民族尊嚴」掛鈎,關於成敗之論,高度敏感。20多年前的「星箭俱毁」事故,如今想起仍肅然心驚。當時,領銜科學家「一夜白頭」、大學生寫下「長城奇恥,國人心寒」等情景,都成為航天事業發展的「傷痕」而遺留至今。
久未體驗失誤,中國航天此番卻受到輿論截然不同的待遇。在筆者看來,有多種原因促成:一是航天部門從容和坦然的態度「傳導」至公眾心裏,以開誠布公獲得寬容;二是信任基礎牢固,內地民眾近年來深受「航天精神」感染,相信寬容不至放縱;三是寬容也算務實之舉,事情還不算太壞,多數人認為,火箭只是「耍個小脾氣」,把衛星放半路上,讓後者自行飛向軌道,沒必要不依不饒,壓力過大只會起到反作用。
現在內地有太多領域可證明自己
根子還在於心態的轉變。在曾經不被看好的年代,國人太需要以無可挑剔的表現證明民族的能力,心態相對敏感而脆弱。現在內地發展早已成「世界奇蹟」,有太多領域可以證明自己。所以,面對成敗,他們更樂於在「寬容失敗」與「追求成功」之間尋求一個舒適平衡點。心態愈成熟,離這個點就愈近。就火箭發射失誤一事而言,之於普羅大眾、之於航天工匠,皆是如此。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歐陽五]
權威機構通報稱,6月19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發射過程中火箭三級工作異常,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此消息顯然並非捷報,卻收穫一大筐安慰之辭,甚至一些留言者改變「互嗆(鬥嘴)模式」,選擇相向而行一致包容待之。箇中緣由頗有「嚼頭」。
據說「中星9A」此次帶着「確保中國主權地區的直播衛星覆蓋」的使命上天,「長征三號乙」又是主力火箭。此事一出,對後續任務的不利影響顯而易見。公布與否、怎麼啟齒,都要費些思量。分析人士稱,「中星9A」與民眾生活關聯度較高,有關它的運行情况應該給社會一個交代。同時,此番主管方面經權衡後決定即時公布資訊,倒是顯得坦然和從容,也表明對後續處理有足夠自信。
公眾選擇「寬容」 有些出人意料
航天部門此舉迅速在社會輿論中引起一陣「化學反應」,公眾一邊倒地選擇「寬容」,來得有些出人意料。以前,內地航天事業往往與「民族尊嚴」掛鈎,關於成敗之論,高度敏感。20多年前的「星箭俱毁」事故,如今想起仍肅然心驚。當時,領銜科學家「一夜白頭」、大學生寫下「長城奇恥,國人心寒」等情景,都成為航天事業發展的「傷痕」而遺留至今。
久未體驗失誤,中國航天此番卻受到輿論截然不同的待遇。在筆者看來,有多種原因促成:一是航天部門從容和坦然的態度「傳導」至公眾心裏,以開誠布公獲得寬容;二是信任基礎牢固,內地民眾近年來深受「航天精神」感染,相信寬容不至放縱;三是寬容也算務實之舉,事情還不算太壞,多數人認為,火箭只是「耍個小脾氣」,把衛星放半路上,讓後者自行飛向軌道,沒必要不依不饒,壓力過大只會起到反作用。
現在內地有太多領域可證明自己
根子還在於心態的轉變。在曾經不被看好的年代,國人太需要以無可挑剔的表現證明民族的能力,心態相對敏感而脆弱。現在內地發展早已成「世界奇蹟」,有太多領域可以證明自己。所以,面對成敗,他們更樂於在「寬容失敗」與「追求成功」之間尋求一個舒適平衡點。心態愈成熟,離這個點就愈近。就火箭發射失誤一事而言,之於普羅大眾、之於航天工匠,皆是如此。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歐陽五]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