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鄭宏泰/陸觀豪:全球經濟積弱難起 候任政府戒急勿躁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27日 06:35
2017年06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當時仍是政務司長、現時的候任行政長官,去年11月出席公開論壇時感慨良多,不甘心香港經濟10年來放緩,並提出八大願景,冀重振雄風。現任行政長官卸任在即仍風塵僕僕,率團拜訪大灣區,尋找新商機新動力。大家似乎忽略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經濟氣候轉變,金融秩序重整,對香港帶來的極深遠影響,令華洋薈萃左右逢源優勢不再,反陷於美中夾縫左右為難。新政府上任在即,香港到底應何去何從?實應正視和探索。
理解金融新秩序 始能掌握當前困局
香港經濟自由開放,背靠大中華,面向全世界,自始至今均備受外圍因素影響。過去的成功發展,尤其有賴靈活應變和因時制宜,始可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自由市場經濟現實上是金融市場經濟,故透徹理解全球金融新秩序始能掌握當前香港經濟困局的關鍵,並可拿出拆解之道。
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釀成系統災難,絕非偶然,香港證監會前主席沈聯濤及英倫銀行前行長金澤文(Mervyn King)均有精闢分析。遠因可追溯至1990年代歐洲變天,柏林圍牆倒塌、德國統一、蘇聯解體,東西方冷戰無疾而終。東歐中亞自力更生,借鏡「亞洲小龍」,拓展出口振興經濟。東南亞效法中國改革開放,引進外資技術,提升出口帶動增長,世界經濟有了重大變化。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是匯率脫鈎骨牌效應。風暴前東南亞經濟連年外貿盈餘,幣值偏低卻互相牽制,陷於「囚徒困局」之際,遭對冲基金狙擊致元氣大傷。經此役,全球儲蓄高於消費投資,長期利率偏低。發達經濟體藉勢減息刺激投資消費,並玩盡金融科技以轉嫁風險,有如音樂椅遊戲,最終拖累美國房地產按揭,雷曼倒閉泡沫爆破,釀成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
自1990年以來歷經了大安逸、大恐慌、大衰退,始步入大復蘇,卻無復當年勇,香港更難以獨善其身。是役市場也陷於「囚徒困局」,但本質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有別。歐美同業信貸失衡流動失調,互相綑綁變成僵局,端賴政府注資市場、承擔債務始鬆綁,即是所謂「量化寬鬆」。不過後遺症是資金氾濫流竄、利息似有若無、經濟滯脹步伐放緩、恆產通脹加劇等,並出現了貧富懸殊日趨嚴重的問題,影響深遠。
香港安渡亞洲金融風暴,皆因人民幣亦非正式地掛鈎美元,組成「貨幣鐵三角」,且香港剛回歸中國主權,不論政治經濟金融皆有別。况且人民幣仍實施外匯管制,游資熱錢無從入手,等於無形庇蔭。至於對冲基金明修棧道狙擊港元外匯,暗渡陳倉投機股市期貨,只是「借艇割禾」。事後分析,一招太極手四両撥千斤應足以化解衝擊,但政府卻要花千億元硬撼。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是市場失效系統性危機,美元量化寬鬆救市,游資流竄,港元掛鈎首當其衝,利率跟隨減至近零,熱錢自然闖關尋租。港元同步氾濫,恆產通脹加劇,消費偏低,薪俸停滯,中產階層減縮等,是必然之調整過程。2005年人民幣外匯改革,脫鈎而不浮動,得以倖免避劫,兌美(港)元更持續升值10年,直至出口放緩盈餘縮減,始掉頭貶值。
金融海嘯後,歐美亞各地經濟重整產業結構,應對經貿新形勢、金融新秩序。發達經濟體積極扭轉低儲蓄、高消費慣性,消除結構性外貿赤字。時移世易,智能生產科技突飛猛進,工業成本與生產國拉近,皆有利回流美國等消費國。此消彼長出口放緩,新興經濟體乃重整產業結構,消耗儲蓄提升投資消費以彌補缺口。不過轉型知易行難,以中國為例,加強基礎建設及房地產投資,既追趕落後以切合需求,也保持增長動力,但邊際效應則逐年減退。就算提升消費也非朝夕見效,况且退休及社會保障欠成熟,傳統積穀防饑觀念又根深柢固,儲蓄難免偏高。
香港經濟困局實是金融困局
附圖比較中國大陸、美國、香港三方經濟1996年至2015年實質增長年率,分析前10年與後10年平均增長,中國尚可保持8%,美國從3%下跌至1%,香港也從3%下滑至2.7%。香港按年增長率大致與美國同步,受外來因素影響始分歧,如1997年金融風暴波及香港,窒礙投資消費,經濟先驟跌後反彈;2003年SARS疫情影響短暫,隨後內地放寬居民自由行及改革人民幣外匯,香港旅遊消費受惠10年「小陽春」,即使2008年金融海嘯也影響有限。近年人民幣轉向貶值,力挽出口頹勢,外遊熱潮消退,香港也跟隨美國經濟步伐。
香港當前經濟困局其實是金融困局。人民幣在2005年的匯率改革,拆散了中、美、港的「貨幣鐵三角」,局部開放外匯,港商內地設廠出口歐美優勢頓失,傳統外匯兌換功能也式微,而離岸貨幣市場功能未臻成熟,青黃不接。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滯脹放緩,影響中國外貿,順勢倡議「一帶一路」戰略,開闢新市場,促成人民幣國際化,一舉兩得。香港條件優越,離岸人民幣樞紐應不作他選,也順理成章地可成為項目融資中心,但遠水難救近火。
從附圖所見,香港經濟受內地影響日深,與美國疏離,貨幣掛鈎美元,無論是理論或實務皆屬錯配。况且2008年金融海嘯後,熱錢湧入尋租,扭曲金融市場及經濟產業,削弱香港競爭力。人民幣國際化自由兌換成事在天,港元「改錨」條件未成熟,暫難扭轉游資充斥、利率偏低、恆產通脹、增長放緩等困局,只好面對現實。至於大灣區發展藍圖,香港具備樞紐條件,不過仍欠東風,且待港元回歸人民幣外匯區。
新政府應做好本分應付挑戰
某退休財金高官侃侃而談下次金融風暴,先天下之憂而憂,現任財金高官又同聲附和、言之鑿鑿,「狼來了」其實已叫了很多遍。是耶非耶,且留待時間驗證,也何妨對照金澤文高見。「經兩事長兩智」,歐美亞痛定思痛、提高警覺,不至於重蹈覆轍,新一屆政府實在更應做好本分應付挑戰,戒急勿躁,這遠勝「出口術」的杞人憂天更有建設性。
作者鄭宏泰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陸觀豪是退休銀行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鄭宏泰/陸觀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