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香港回歸20周年在即,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以過來人身分談論特區管治得失,包括當年伙拍部分政黨組建執政聯盟。雖然特區政治體制號稱是行政主導,然而就連董建華也承認,回歸以來歷任特首都難「行政主導」,問題根源是特首不領導任何政黨,即使是建制派的立法會議員,也未必向政府賣帳。特區政府管治愈見舉步維艱,中央愈有可能認為需要介入,結果只會令到香港政治氣氛更為繃緊,不利特首施政,加劇惡性循環。特首要提升管治能力,必須釜底抽薪,與政黨建立起制度化的合作關係,而不是靠中聯辦出手「箍票」。
建立多黨執政聯盟
董建華堅信走對路
特區管治困難原因不一而足,惟制度缺陷肯定是其中之一。董建華曾形容,歷屆特區政府都出現「期望有所為而不能為」的情况,一大原因是法例硬性規定行政長官必須由無黨派人士擔任,意味特首不領導任何政黨,導致政府提出的政策,在立法會經常遇上巨大阻力,造成嚴重內耗。雖然立法會建制派議員約有六成,然而他們終究不是政府一員,一旦政府推出爭議政策,仍要向他們逐一游說;建制派政黨無份制訂政策,卻要為他人作嫁衣裳,投票支持政府往往「有辱無榮」,同樣相當無奈。
特首「有權無票」、政黨「有票無權」,衍生不少管治問題。政黨沒有執政機會,也無份制訂政策,自然不會用心去做政策研究,甚至只求以出位言論吸引注意,令議會議政水平無法提升。反對派固然不會輕易給政府政策開綠燈,建制派政黨對於一些牽涉自身界別利益的爭議政策,也未必願意配合,意味政府難言在議會有穩定可靠支持,行政主導虛有其名。鑑於特首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無法以普羅選民意志作為推動施政的強大後盾,故此必須另闢蹊徑,為管治注入更多能量。董建華任內作出兩項嘗試,一是引入高官問責制,一是2002年連任後嘗試組建「執政聯盟」,委任建制派政黨領袖加入行政會議,換取政黨支持政策。
高官問責制現已成為特區政府運作基礎,不過伙拍部分政黨領袖組建「執政聯盟」的努力,則隨着2003年基本法23條立法失敗而付諸東流。回首當年,董建華仍然相信,由特首組織執政聯盟甚或成為政黨領袖的構思是對的,關鍵在於大家是否有共同理念。平情而論,過去20年香港已先後試過商人治港、公務員治港、專業人士治港,可是全都陷入管治困難窘境。特首管治能量不足,問責團隊部分成員理念南轅北轍,行政主導成效不彰,結果是中央對香港的介入愈來愈多,中聯辦被指在立法會「箍票」代勞,惹來民情反彈,反而損害特首管治權威。再不尋求管治模式突破,特區施政有可能愈益艱難。
政黨政治現實難避
中央應當放下戒心
回歸以來,中央一直強調香港奉行「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強調行政長官不僅要向特區負責,也要向中央負責,對政黨政治頗見排拒,箇中原因除了是內地奉行一黨專政,亦因為北京擔心特首受政黨左右,難以駕馭。然而本港政黨政治發展已是難以逆轉,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胡錦光在一篇學術論文中就認為,「行政主導與政黨政治並非有你無我的關係」,例如俄羅斯亦奉行「無執政黨政治」,但是總統和總理也得依賴「政權黨」(regime party)支持,才能有效行使權力,「統一俄羅斯黨」實際就是總統普京的政黨;反觀香港特首「在立法會卻沒有屬於自己的政黨,就是建制派政黨也要與政府保持距離,在民生經濟議題上有時也得扮演反對的角色,以博取選民認同」。
胡錦光認為,可以考慮增加特區政府的「政黨性」,由特首組建「多黨執政聯盟」,為政黨政治發展提供空間;鑑於「執政聯盟」模式必然擴大政黨對政府的影響力,當局可考慮同時提高特首在政制地位的超然性,例如參考俄羅斯和法國既有總統亦有總理的政治制度,設立相當於內閣總理的副行政長官,處理具體施政實務,向行政長官負責,同時定期向立法會交代。如此大膽的主張是否可行,雖然令人懷疑,然而既然內地學者也夠膽提出突破構思,下屆特區政府也應當敢於嘗試創新,認真思考如何提升管治能力,包括跟各大政黨建立起制度化的合作關係。為了改善特區政府管治,中央亦應放下對政黨政治的強烈戒心。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建立多黨執政聯盟
董建華堅信走對路
特區管治困難原因不一而足,惟制度缺陷肯定是其中之一。董建華曾形容,歷屆特區政府都出現「期望有所為而不能為」的情况,一大原因是法例硬性規定行政長官必須由無黨派人士擔任,意味特首不領導任何政黨,導致政府提出的政策,在立法會經常遇上巨大阻力,造成嚴重內耗。雖然立法會建制派議員約有六成,然而他們終究不是政府一員,一旦政府推出爭議政策,仍要向他們逐一游說;建制派政黨無份制訂政策,卻要為他人作嫁衣裳,投票支持政府往往「有辱無榮」,同樣相當無奈。
特首「有權無票」、政黨「有票無權」,衍生不少管治問題。政黨沒有執政機會,也無份制訂政策,自然不會用心去做政策研究,甚至只求以出位言論吸引注意,令議會議政水平無法提升。反對派固然不會輕易給政府政策開綠燈,建制派政黨對於一些牽涉自身界別利益的爭議政策,也未必願意配合,意味政府難言在議會有穩定可靠支持,行政主導虛有其名。鑑於特首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無法以普羅選民意志作為推動施政的強大後盾,故此必須另闢蹊徑,為管治注入更多能量。董建華任內作出兩項嘗試,一是引入高官問責制,一是2002年連任後嘗試組建「執政聯盟」,委任建制派政黨領袖加入行政會議,換取政黨支持政策。
高官問責制現已成為特區政府運作基礎,不過伙拍部分政黨領袖組建「執政聯盟」的努力,則隨着2003年基本法23條立法失敗而付諸東流。回首當年,董建華仍然相信,由特首組織執政聯盟甚或成為政黨領袖的構思是對的,關鍵在於大家是否有共同理念。平情而論,過去20年香港已先後試過商人治港、公務員治港、專業人士治港,可是全都陷入管治困難窘境。特首管治能量不足,問責團隊部分成員理念南轅北轍,行政主導成效不彰,結果是中央對香港的介入愈來愈多,中聯辦被指在立法會「箍票」代勞,惹來民情反彈,反而損害特首管治權威。再不尋求管治模式突破,特區施政有可能愈益艱難。
政黨政治現實難避
中央應當放下戒心
回歸以來,中央一直強調香港奉行「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強調行政長官不僅要向特區負責,也要向中央負責,對政黨政治頗見排拒,箇中原因除了是內地奉行一黨專政,亦因為北京擔心特首受政黨左右,難以駕馭。然而本港政黨政治發展已是難以逆轉,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胡錦光在一篇學術論文中就認為,「行政主導與政黨政治並非有你無我的關係」,例如俄羅斯亦奉行「無執政黨政治」,但是總統和總理也得依賴「政權黨」(regime party)支持,才能有效行使權力,「統一俄羅斯黨」實際就是總統普京的政黨;反觀香港特首「在立法會卻沒有屬於自己的政黨,就是建制派政黨也要與政府保持距離,在民生經濟議題上有時也得扮演反對的角色,以博取選民認同」。
胡錦光認為,可以考慮增加特區政府的「政黨性」,由特首組建「多黨執政聯盟」,為政黨政治發展提供空間;鑑於「執政聯盟」模式必然擴大政黨對政府的影響力,當局可考慮同時提高特首在政制地位的超然性,例如參考俄羅斯和法國既有總統亦有總理的政治制度,設立相當於內閣總理的副行政長官,處理具體施政實務,向行政長官負責,同時定期向立法會交代。如此大膽的主張是否可行,雖然令人懷疑,然而既然內地學者也夠膽提出突破構思,下屆特區政府也應當敢於嘗試創新,認真思考如何提升管治能力,包括跟各大政黨建立起制度化的合作關係。為了改善特區政府管治,中央亦應放下對政黨政治的強烈戒心。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