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特區政府新班子名單終於公告天下,人選談不上有任何驚喜,但總算四平八穩,也可幸沒有特別面目可憎的人物在內。有人說這份名單充分反映香港政治人才貧乏;但我認為這更說明在當前氣候下,政治忠誠的考慮壓倒一切。在中央明言擁有主要官員的實質任命權情况下,哪怕林鄭月娥原本心儀的人是「三頭六臂」、眾望所歸,假如港澳辦中聯辦對此人有半點懷疑,這些才俊也肯定會被摒諸門外。所以在有限的選擇下,公務員又或者前朝班子,便成為了最穩妥安全的人選。新班子有沒有能力帶領香港走出新局面、可否用成績表現挽回民心,大家沒有必要過早下定論。我也衷心祝願新政府能有所作為打破悶局,因為市民的福祉,始終有賴良好管治。但我有興趣討論的,反而是剛退下來的高官,離場後應如何自處。
今屆組班過程的一個特點,是有數名局長早已事先公開聲明不會留任,有部分人更是有意無意明言暗示與新特首作風不合關係欠佳。本來在官場以至職場,同事間因作風相異、意見不同而弄到關係緊張,是十分平常的事情。而與上司不咬弦,十居其九的情况下,下屬只能另謀高就,到別處闖闖,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近年不少問責官員退下來後,卻依然意猶未盡,繼續高調評論時政,逐漸成為了一種新風尚。當然,這些曾經處於權力中心、在個別政策範疇左右大局的前朝官員,他們對公共政策的識見和了解,是極具參考價值的政見。傳媒對這些熱中於月旦時局的新晉名嘴,也大都樂於追捧,甚至趨之若鶩。但近年所見,有個別退下來的大官,馬上化身為對新政府狂攻猛打的「人民英雄」,言詞辛辣出手兇狠,力度更甚於反對派,情况就有點令人側目。
後知後覺還是貓哭老鼠?
近年特區施政千瘡百孔、敗象處處,這是不爭的事實,任何公民自然也有權表示憤慨,有能力的人享有更多平台渠道宣泄不滿口誅筆伐,是自然不過的事。而作為局外人,當我們看見建制派窩裏鬥、目睹有權勢的人對政府的劣政左右開弓鬧個體無完膚,也不得不承認總會覺得有點暢快。但公共政策從來都講求延續性,今天的施政新猷,往往受昔日的決定所影響。特別在特區政府沒有可能出現政黨輪替的政治現實下,政府換屆只會是建制內不同集團的權力轉移,就更難會出現政策上的改弦易轍翻天覆地的「革命」情况。而以官僚制度的運作效率和邏輯來看,任何創議改動,大多會經過長年累月的不斷反覆思量討論,方有定案。一項新政策,經歷幾屆政府方能付諸實行,也絕非罕有的事。例如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制度,討論始於廖秀冬年代,1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未見落實。就是說,今天的惡果,很多時候都是多年決策過程的錯誤判斷一步一步累積而成的。所以假如你曾為問責局長5年或更長時間,眼前政府的種種政策失誤,何以會與你全無關係?弄到今日的局面,你真的是全無責任嗎?為什麼不久之前,當你還身在其位有能力去改變局面時,沒有好好把握機會,把這些今天看來是一無可取甚至為禍蒼生的政策,扼殺於萌芽之中?這只是因為你庸碌無能後知後覺,還是根本你就是蛇鼠一窩,今天只是「貓哭老鼠」?
建議蘇錦樑全面豁出去
當然,確實有官員離任後努力說明自己在任內如何為民請命,嘗試與政府錯誤決定劃清界線。例如快要退下來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日前與傳媒的真情表白,便可堪細味。訪問中,他重提年前政府不得民心的電視牌照決定。他明言個人是支持發出3個牌照,並曾在行政會議上據理力爭。他甚至提到自己在之後交代決定的記者會如何深感委屈,要按着穴道去克制情緒。
蘇錦樑把行會的討論內容向外披露,是否已違反了保密守則,暫且不去爭論,但他明確表示自己在這個決定上與政府的立場不同,試圖去為自己開脫責任,卻明顯與政府一直強調的集體負責的精神不符。當然,政府難以對快將離任的官員作任何紀律規管或懲處,但蘇局長對這些自己曾經全力參與並且大聲捍衛的決定,離任前已急不及待把過失推到其他人身上,卻又能來得如此心安理得義正辭嚴,他的政治倫理觀、對道義責任的理解,我還是不太明白。
不過,既然蘇局長要與當年發牌此決定一刀兩斷,我倒建議他全面豁出去,把當年的討論內容說個明明白白,究竟誰是罪魁禍首、務必要把王維基踢出局有什麼政治考慮,還有誰一起狼狽為奸等疑團,一次過來個全面徹底交代。否則在公眾眼中,他這種選擇性的「爆料」,只提及有利自己的部分的做法,也許可以博得一些討厭梁振英的朋友的一點掌聲,但始終難以說服大家他真的可以置身事外。更何况,假如事件真的觸及蘇錦樑的底線,超越了他的原則,甚至令他差點情緒失控淚灑人前,他又何以不馬上請辭求去,我們還是大惑不解。究竟你是忍辱負重,還是戀棧權位?你還是欠公眾一個清楚的解釋。
陳方安生當年早已向所有官員作了一次示範,說明當個人原則和對公眾利益的理解不容於政府時,只能有一種抉擇。所以,假如有人口口聲聲說自己如何「堅持到底」、「重視原則」,但卻繼續依戀名位賴死不走,在大家眼中,這只是十分虛偽和令人討厭的所為。
倘只求掌聲 未免低估市民智慧
前朝高官退下來仍然關心時政,有意繼續貢獻社會,自然是可喜可賀之事。更多持平公允、客觀通透的政見,不單有助提升公共討論的水平,也絕對有利於提高整體的管治質素。而有更多朋友願意站在群眾一面督促政府制衡建制、挺身而出為公民社會撐腰站台,也肯定是件好事。但倘若這些權貴出發點只求博點掌聲,以為可以說幾句人話便能為自己頭上添加光環,卻未免太過低估市民智慧。公民社會的壯大,有賴真正有心人表裏如一堅定不移地長期投入。「今是昨非」、「忽然正義」等投機取巧所為,惺惺作態、虛情假義,始終無法瞞得過市民大眾的雪亮眼。
■稿例
1. 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 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葉健民]
今屆組班過程的一個特點,是有數名局長早已事先公開聲明不會留任,有部分人更是有意無意明言暗示與新特首作風不合關係欠佳。本來在官場以至職場,同事間因作風相異、意見不同而弄到關係緊張,是十分平常的事情。而與上司不咬弦,十居其九的情况下,下屬只能另謀高就,到別處闖闖,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近年不少問責官員退下來後,卻依然意猶未盡,繼續高調評論時政,逐漸成為了一種新風尚。當然,這些曾經處於權力中心、在個別政策範疇左右大局的前朝官員,他們對公共政策的識見和了解,是極具參考價值的政見。傳媒對這些熱中於月旦時局的新晉名嘴,也大都樂於追捧,甚至趨之若鶩。但近年所見,有個別退下來的大官,馬上化身為對新政府狂攻猛打的「人民英雄」,言詞辛辣出手兇狠,力度更甚於反對派,情况就有點令人側目。
後知後覺還是貓哭老鼠?
近年特區施政千瘡百孔、敗象處處,這是不爭的事實,任何公民自然也有權表示憤慨,有能力的人享有更多平台渠道宣泄不滿口誅筆伐,是自然不過的事。而作為局外人,當我們看見建制派窩裏鬥、目睹有權勢的人對政府的劣政左右開弓鬧個體無完膚,也不得不承認總會覺得有點暢快。但公共政策從來都講求延續性,今天的施政新猷,往往受昔日的決定所影響。特別在特區政府沒有可能出現政黨輪替的政治現實下,政府換屆只會是建制內不同集團的權力轉移,就更難會出現政策上的改弦易轍翻天覆地的「革命」情况。而以官僚制度的運作效率和邏輯來看,任何創議改動,大多會經過長年累月的不斷反覆思量討論,方有定案。一項新政策,經歷幾屆政府方能付諸實行,也絕非罕有的事。例如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制度,討論始於廖秀冬年代,1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未見落實。就是說,今天的惡果,很多時候都是多年決策過程的錯誤判斷一步一步累積而成的。所以假如你曾為問責局長5年或更長時間,眼前政府的種種政策失誤,何以會與你全無關係?弄到今日的局面,你真的是全無責任嗎?為什麼不久之前,當你還身在其位有能力去改變局面時,沒有好好把握機會,把這些今天看來是一無可取甚至為禍蒼生的政策,扼殺於萌芽之中?這只是因為你庸碌無能後知後覺,還是根本你就是蛇鼠一窩,今天只是「貓哭老鼠」?
建議蘇錦樑全面豁出去
當然,確實有官員離任後努力說明自己在任內如何為民請命,嘗試與政府錯誤決定劃清界線。例如快要退下來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日前與傳媒的真情表白,便可堪細味。訪問中,他重提年前政府不得民心的電視牌照決定。他明言個人是支持發出3個牌照,並曾在行政會議上據理力爭。他甚至提到自己在之後交代決定的記者會如何深感委屈,要按着穴道去克制情緒。
蘇錦樑把行會的討論內容向外披露,是否已違反了保密守則,暫且不去爭論,但他明確表示自己在這個決定上與政府的立場不同,試圖去為自己開脫責任,卻明顯與政府一直強調的集體負責的精神不符。當然,政府難以對快將離任的官員作任何紀律規管或懲處,但蘇局長對這些自己曾經全力參與並且大聲捍衛的決定,離任前已急不及待把過失推到其他人身上,卻又能來得如此心安理得義正辭嚴,他的政治倫理觀、對道義責任的理解,我還是不太明白。
不過,既然蘇局長要與當年發牌此決定一刀兩斷,我倒建議他全面豁出去,把當年的討論內容說個明明白白,究竟誰是罪魁禍首、務必要把王維基踢出局有什麼政治考慮,還有誰一起狼狽為奸等疑團,一次過來個全面徹底交代。否則在公眾眼中,他這種選擇性的「爆料」,只提及有利自己的部分的做法,也許可以博得一些討厭梁振英的朋友的一點掌聲,但始終難以說服大家他真的可以置身事外。更何况,假如事件真的觸及蘇錦樑的底線,超越了他的原則,甚至令他差點情緒失控淚灑人前,他又何以不馬上請辭求去,我們還是大惑不解。究竟你是忍辱負重,還是戀棧權位?你還是欠公眾一個清楚的解釋。
陳方安生當年早已向所有官員作了一次示範,說明當個人原則和對公眾利益的理解不容於政府時,只能有一種抉擇。所以,假如有人口口聲聲說自己如何「堅持到底」、「重視原則」,但卻繼續依戀名位賴死不走,在大家眼中,這只是十分虛偽和令人討厭的所為。
倘只求掌聲 未免低估市民智慧
前朝高官退下來仍然關心時政,有意繼續貢獻社會,自然是可喜可賀之事。更多持平公允、客觀通透的政見,不單有助提升公共討論的水平,也絕對有利於提高整體的管治質素。而有更多朋友願意站在群眾一面督促政府制衡建制、挺身而出為公民社會撐腰站台,也肯定是件好事。但倘若這些權貴出發點只求博點掌聲,以為可以說幾句人話便能為自己頭上添加光環,卻未免太過低估市民智慧。公民社會的壯大,有賴真正有心人表裏如一堅定不移地長期投入。「今是昨非」、「忽然正義」等投機取巧所為,惺惺作態、虛情假義,始終無法瞞得過市民大眾的雪亮眼。
■稿例
1. 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 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葉健民]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