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拉闊行會政治光譜 革除濫竽充數弊端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23日 06:35
2017年06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公布行政會議成員名單,縱觀16名非官守成員,新血未算太多,只有6人,不過亦非全無亮點,除了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以及民主思路召集人湯家驊,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亦獲得委任,反映下屆政府重視安老工作之心。行政會議制度繼承自港英時代的行政局,然而再非最高權力核心,近年角色愈益含糊不清,儼然降格成為諮詢架構,惹來濫竽充數和分派政治酬庸的質疑,予人「離地」之感。林太應把握機會改革行會,令它成為跨黨派共議政策的平台,而不是扮演徒具虛名的政策顧問角色。


湯家驊入局屬好事

泛民應當樂觀其成

林太公布的行會非官守成員名單,接近2/3由前朝政府過渡,有泛民人士質疑林太無能力招攬人才,甚至揣測會否因為現任特首梁振英或中聯辦從中作梗,然而欠缺憑據的陰謀論,並無助於實事求是。對於只有6名新血,新一屆行會召集人陳智思表示,不少議題需要延續至下屆政府討論,包括取消強積金對冲和房屋政策等,如果行會非官守成員大換血,所有討論又要從頭來過,並不恰當。有關解釋是否託辭,外界不得而知,惟就事論事亦有其合理之處。


行會6張新面孔,工聯會黃國健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屬於「一換一」,接替鄭耀棠和張學明原本在行會的位置。鑑於林太的問責團隊多人都是政務官出身,未必熟悉金融,邀請任志剛加入行會,加上同樣來自金融界的陳智思,以及留任的金融發展局主席史美倫,相信可彌補新班子的不足。至於林正財加入行會,對於下屆政府規劃安老事務,結合跨部門之力應對人口老化,亦應有一定裨益。


另一較為惹人注目的行會新成員,是近年主張中間路線的湯家驊。行會奉行集體負責制和保密制,成員不能公開反對政策,是泛民拒絕加入行會的原因之一。行會缺乏泛民聲音,只有建制派觀點,自然不利反映社會不同意見。湯家驊與昔日公民黨黨友早已分道揚鑣,不過他加入行會,始終有助擴闊行會的政治光譜。公民黨黨魁楊岳橋認為湯家驊「不能代表民主派」,惟誠如湯家驊所言,今時今日泛民政治光譜之闊,恐怕沒有任何一名議員能代表整個光譜。湯家驊理解民主派的想法,既然他表示希望藉着加入行會,將「民主派聲音」帶入政府,改善民主派與政府關係,主流泛民政黨亦應有胸襟氣度,樂觀其成,而非只顧割席劃清界線。


政治酬庸蠶食權威

行會角色亟待檢討

行政會議是《基本法》訂明的政府重要架構之一,應當廣納不同聲音,如何作出改革,值得林太和下屆政府深思。行會前身是港英政府的行政局。殖民地時代,行政局是真正手握決策大權的最高權力機關,大多數非官守議員都是英資代表,確保決策符合英國和英資財團利益。隨着香港進入議會政治時代,不能僅靠少數商界精英支持執政,末代港督彭定康亦認為需要改革行政局,包括考慮找政黨成員入局,代替過去的「官商管治聯盟」,只是後來無疾而終。回歸後,行政會議取代了行政局,然而它再非權力中樞,而是變成特首的智囊團,當中既有一些政黨領袖,又有一些不同界別人士和權貴,說不上是「政黨管治聯盟」,又說不上是專家顧問機構,不倫不類,出現分派政治酬庸的情况,衍生用人唯親和濫竽充數等問題。


行會官守和非官守成員加起來逾三十人,人數太多不利議事,部分成員水平亦不足。近年有行會成員因為金錢瓜葛醜聞辭職,加上2013年港視發牌風波,當局以行會保密制及集體負責制作為擋箭牌,避談拒絕發牌原因,都令行會聲望受損。另外,行會內的政黨代表,也未見積極為政策護航和箍票。近年一些資深政界人士和學者均主張改革行會,例如放寬保密制乃至集體負責制,消除泛民加入一大障礙,好讓各大政黨領袖能先跟黨友磋商政策,在行會反映意見,而不是政府拍板後才硬要行會各黨代表幫手箍票。這些改革主張是否切實可行,需要深入探討,可是政府明顯有責任推動行會改革,未來行會成員也應積極向市民多作政策解說,拉近與公眾距離。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