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前無綫人:劇集膠做膠拍膠出街 嘆進步小因無競爭 「轉戰網絡有好戲睇」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22日 20:35
2017年06月22日 20: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回歸20年,無綫雖獨大依舊但收視下跌,近3年單計電視直播,最高收視劇集平均不破30點(約194.7萬人)。回首古裝劇皇帝說「同朕check下」、《神鎗狙擊》的不死徐子珊等被笑指為「膠作」,經歷無綫輝煌年代、憑《難兄難弟》贏盡口碑的無綫前監製和導演鍾澍佳,不禁痛斥電視城流水作業,令劇集「膠做、膠拍、膠出街」。他指昔日無綫有好戲,都因有對手,自去年亞視「熄機」,「香港電視」又無法加入競爭,未來出路還看網絡世界。
明報記者 植敏欣
1997年的《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無綫台柱汪明荃宣布《難兄難弟》奪戲劇節目金獎,當年金獎劇平均收視34點;19年過去,去年最佳劇集《城寨英雄》,平均只有27點,另加網上收視,也只得30點,成為劇集收視冠軍(見下圖)。
憶兩台搶收視 「不夠30點頭耷耷」
1985年,19歲的鍾澍佳加入無綫當助理編導,5年後升為導演,拍過《美味天皇》、《壹號皇庭V》,其後任《難兄難弟》監製。他說,以往亞視競爭力強,出過《我和殭屍有個約會》、《肥貓正傳》等不少自家製作,兩台搶收視如同「打仗」,電視城上下一心,不眠不休「度橋」,知道有其他劇組拍重頭戲,會從旁觀摩學習,當劇集出街時,收視不夠30點,導演、助導上班「行路都會頭耷耷」。
無綫劇近年除了收視降,情節亦被詬病,網上湧現「無綫十大膠劇」、「無綫劇集常見的劇情」等文章,上面詳細記載一式一樣的情節,例如古裝劇主角被斬前必有「刀下留人」;紀律部隊題材劇集大結局時,大多是BBQ(燒烤)或收到通知再出動。
視無綫為「母校」、自言是「愛之深,恨之切」的鍾澍佳不禁痛斥,「膠代表什麼?即是不認真,膠做、膠拍、膠出街」。他說,製作人討厭重複,但在無綫拍劇往往有一套流水作業公式,「一套劇20集,限制廠景與外景拍攝日數」;為省時間成本,會用3面景、3部機拍攝,演員要拍足22小時,結果令劇集難以「精品化」。
內地劇投資億計 早用4K實景
提起「精品化」劇集,《不懂撒嬌的女人》近月成為熱話,不少人大讚無綫首用4K、實景拍攝。早在2002年回內地執導的鍾澍佳,代表作有《蘭陵王》、《擇天記》,「別人都在『嘩4K』、『嘩實景』……我都不知有什麼好『嘩』,用4K、實景早在三四年前已是內地拍劇的基本要求,播《蘭花刼》、低清4:3,我才真是要『嘩』了」。
內地劇投資額遠超港劇,據內地報道,《擇天記》投資額約為3億元人民幣、《蘭陵王》約1億元人民幣;當年港視開台,《警界線》投資約2000萬元已令人嘩然。鍾澍佳說,本港電視業目前最大問題是缺資金,內地投資額數以億元計,收益亦同是億元計,收回四五億元是閒事。
回望本港電視業20年發展,鍾澍佳慨嘆,「進步小、近乎是停濟不前」,以往無綫有好戲是因為要打仗、要搶收視,惜亞視早在2000年代起多次易手後走向下坡,去年更已「熄機」,港視亦轉型,ViuTV、奇妙電視等都不以拍劇為主,一台獨大難有競爭。
「港味濃」劇集網上有市場
投資少、缺競爭,觀眾看似難再看到好戲。不過,鍾澍佳大派「定心丸」,他說未來電視業發展,必然走向網絡世界,以2014年播出的《使徒行者》為例,單在內地網上點擊率就有10多億,網絡觀眾群廣,口味眾多,電視台更易推廣本土、「港味濃」的劇集,收入可觀,自然推高投資額,亦自然提升劇集質素,可斷言「香港觀眾未來會有好戲睇」。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