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我在一開始執政時,便說:『給我6位好漢,我就一定會克服一切。』但問題是我始終一直湊不足6個。」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在其回憶錄《唐寧街歲月》中,曾經如此感嘆。
從英國到港版「鐵娘子」
事緣這英國「鐵娘子」在1979年上台時,要面對一個惡劣的政治經濟環境,需要收拾一個爛攤子,所以她熱切渴望找到能與她同心同德、面對逆境亦義無反顧的內閣部長,但最後卻發現「一將難求」;反而同牀異夢者,卻比比皆是。因此,她才有「給我6位好漢」的感嘆,道出部長難求的苦况。
我相信今天,同樣面對「一將難求」的困境,有着如此慨嘆的,還有另一位同樣「好打得」的港版「鐵娘子」。她就是即將上任特首的林鄭月娥。
林鄭月娥在競選時曾經承諾,若然能夠當選,將會為新一屆政府注入「管治新風格」,新班子將會有年輕新面孔,亦希望問責官員的女性比例增加,坦言作為今屆政府唯一女性司局長,「有時好孤單」。
於是,自3月她當選後,便有不少官場圈外人,尤其是女士的名字,在媒體中陸續流傳。昨天,林鄭公布了其「三司十三局」的問責班子名單,卻來了一個反高潮。
說好的女性、年輕、新面孔呢?
這份名單中,不單三司人選(包括頗具爭議的陳茂波),原封不動地過渡;十三局中,只有一名官場新面孔羅致光,以及也是唯一的女士陳肇始。16個司局長中,幾近三分之二(10人)是公務員出身,當中更有8人來自政務官系統。再加上林鄭本身也是政務官出身,所以基本上仍是維持「公務員治港」,以至是「政務官治港」的格局。
說好的「年輕新面孔」、「女性比例增加」、「管治新風格」,原來終究也只是林鄭的一廂情願、水月鏡花。
我相信林鄭確有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去為她的管治團隊發掘女性和新面孔。那麼,為何最後又無功而還?為何就是不能「給她多幾個好漢」呢?
為何就是沒有幾個好漢呢?
已退休的前問責局長及資深政務官孫明揚,5月27日在一個電台節目中談及林鄭組班困難時,歸咎為三大因素,分別是(1)問責官員相對商界人士來說薪金低;(2)官員出席立法會時常遭議員奚落;以及(3)一旦出任後即被外界翻舊帳。
對於孫公講的第一點,恕我不敢苟同。我常舉一個例子,不說讀者可能不知,我大學本科念的其實是工商管理。畢業後同學都往商界發展,唯獨我走了去念政治,走入「象牙塔」。到今天,我偶爾在媒體上看到這些昔日同窗紛紛已經成了商界翹楚,薪金和財富當然非我一個區區講師可比,但我卻從來沒有後悔當年的決定,畢竟自己工作上的自由度、自主性以至滿足感,亦非他們可比。薪金高低,從來不是衡量一份工作滿足感的唯一標準。
至於第二、第三兩點,那就是政黨及媒體的敵意,其實也可總結為政治生態惡劣,亦即是所謂「廚房太熱」的問題。我同意這也是讓能人卻步的一大原因。
問題也出於中央對治港班子愈來愈「hands-on」
但對於特首來說,政治生態惡劣,又豈止這些;今天也包括中央對港愈來愈不信任,中央對治港班子太過「hands-on」的問題。
5月27日,北京舉辦「紀念香港《基本法》實施20周年座談會」。人大委員長張德江發表講話,說中央對港有「全面管治權」,並特別提到6項權力,需要制訂和細化規定,其中一項就是行政長官和主要官員任命權。張又提到特區管治團隊必須由「愛國者」組成,比起1984年鄧小平所講,港人治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當然也要容納別的人」,「主體」兩字已被刪去。中央對特首的人事任命權,明顯在收緊。
事實上,在過去3個月,不時有媒體報道,一些林鄭所屬意的人選,並不獲中央所接納。我相信原因不外乎是,愈來愈多疑的中央,認為這些人選政治上未足信任。可以預見,未來特首在人事任命權上,將愈來愈受到掣肘。
因此,「給我多幾個好漢」這類呼籲,在可見未來,大有可能不單止是特首想對社會講的,也是特首想對中央講的。
最後還是返回「公務員治港」
6年前,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會見一個香港訪京團時,曾批評香港公務員「不知道怎樣當boss、怎樣當個master」。諷刺的是,6年之後,林鄭組班,還是主要倚靠公務員。
我曾經在本欄撰文,分析過公務員,尤其是政務官,他們的管治經驗、政治能力等skill set是如何煉成。
一個約50歲的AO(政務官),在2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在現行3年一調的AO通才管治哲學中,會擔任過多個崗位,例如曾經在不同決策局任職,熟悉多瓣政策;當過DO(民政事務專員),有着管理地方、應付地區政治的經驗;當過署級官員,在執行方面有着實戰經驗;甚至派駐過海外辦事處,培養了一定的國際視野,以及談判、外交手腕,因而經歷過多方面的歷練。
以上這些,都是商人、專業人士的歷練所望塵莫及。因此,短期來說,「公務員治港」,是要比起「商人治港」、「專業人士治港」等,更加可行。
只能讓「公務員治港」勉為其難地延續下去
但幾年之後,重新再看問題,香港只能讓公務員治港,原因起碼又多一個,那就是當中央對治港班子愈來愈「hands-on」,用人標準又愈來愈「寧左勿右」、「一左二窄」時,結果就是,在社會上稍為嶄露頭角、言行稍為「不跟大隊」、稍為敢於偏離「政治正確」的城中能人,都難免會惹來中央的猜忌,被拒之門外。結果也只有剩下庸才,又或者因要緊守「政治中立」而奉旨低調的公務員,才可倖免被捲入政治漩渦,勉強可為中央接受。
這也讓「公務員治港」只能勉為其難地延續下去。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蔡子強]
從英國到港版「鐵娘子」
事緣這英國「鐵娘子」在1979年上台時,要面對一個惡劣的政治經濟環境,需要收拾一個爛攤子,所以她熱切渴望找到能與她同心同德、面對逆境亦義無反顧的內閣部長,但最後卻發現「一將難求」;反而同牀異夢者,卻比比皆是。因此,她才有「給我6位好漢」的感嘆,道出部長難求的苦况。
我相信今天,同樣面對「一將難求」的困境,有着如此慨嘆的,還有另一位同樣「好打得」的港版「鐵娘子」。她就是即將上任特首的林鄭月娥。
林鄭月娥在競選時曾經承諾,若然能夠當選,將會為新一屆政府注入「管治新風格」,新班子將會有年輕新面孔,亦希望問責官員的女性比例增加,坦言作為今屆政府唯一女性司局長,「有時好孤單」。
於是,自3月她當選後,便有不少官場圈外人,尤其是女士的名字,在媒體中陸續流傳。昨天,林鄭公布了其「三司十三局」的問責班子名單,卻來了一個反高潮。
說好的女性、年輕、新面孔呢?
這份名單中,不單三司人選(包括頗具爭議的陳茂波),原封不動地過渡;十三局中,只有一名官場新面孔羅致光,以及也是唯一的女士陳肇始。16個司局長中,幾近三分之二(10人)是公務員出身,當中更有8人來自政務官系統。再加上林鄭本身也是政務官出身,所以基本上仍是維持「公務員治港」,以至是「政務官治港」的格局。
說好的「年輕新面孔」、「女性比例增加」、「管治新風格」,原來終究也只是林鄭的一廂情願、水月鏡花。
我相信林鄭確有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去為她的管治團隊發掘女性和新面孔。那麼,為何最後又無功而還?為何就是不能「給她多幾個好漢」呢?
為何就是沒有幾個好漢呢?
已退休的前問責局長及資深政務官孫明揚,5月27日在一個電台節目中談及林鄭組班困難時,歸咎為三大因素,分別是(1)問責官員相對商界人士來說薪金低;(2)官員出席立法會時常遭議員奚落;以及(3)一旦出任後即被外界翻舊帳。
對於孫公講的第一點,恕我不敢苟同。我常舉一個例子,不說讀者可能不知,我大學本科念的其實是工商管理。畢業後同學都往商界發展,唯獨我走了去念政治,走入「象牙塔」。到今天,我偶爾在媒體上看到這些昔日同窗紛紛已經成了商界翹楚,薪金和財富當然非我一個區區講師可比,但我卻從來沒有後悔當年的決定,畢竟自己工作上的自由度、自主性以至滿足感,亦非他們可比。薪金高低,從來不是衡量一份工作滿足感的唯一標準。
至於第二、第三兩點,那就是政黨及媒體的敵意,其實也可總結為政治生態惡劣,亦即是所謂「廚房太熱」的問題。我同意這也是讓能人卻步的一大原因。
問題也出於中央對治港班子愈來愈「hands-on」
但對於特首來說,政治生態惡劣,又豈止這些;今天也包括中央對港愈來愈不信任,中央對治港班子太過「hands-on」的問題。
5月27日,北京舉辦「紀念香港《基本法》實施20周年座談會」。人大委員長張德江發表講話,說中央對港有「全面管治權」,並特別提到6項權力,需要制訂和細化規定,其中一項就是行政長官和主要官員任命權。張又提到特區管治團隊必須由「愛國者」組成,比起1984年鄧小平所講,港人治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當然也要容納別的人」,「主體」兩字已被刪去。中央對特首的人事任命權,明顯在收緊。
事實上,在過去3個月,不時有媒體報道,一些林鄭所屬意的人選,並不獲中央所接納。我相信原因不外乎是,愈來愈多疑的中央,認為這些人選政治上未足信任。可以預見,未來特首在人事任命權上,將愈來愈受到掣肘。
因此,「給我多幾個好漢」這類呼籲,在可見未來,大有可能不單止是特首想對社會講的,也是特首想對中央講的。
最後還是返回「公務員治港」
6年前,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會見一個香港訪京團時,曾批評香港公務員「不知道怎樣當boss、怎樣當個master」。諷刺的是,6年之後,林鄭組班,還是主要倚靠公務員。
我曾經在本欄撰文,分析過公務員,尤其是政務官,他們的管治經驗、政治能力等skill set是如何煉成。
一個約50歲的AO(政務官),在2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在現行3年一調的AO通才管治哲學中,會擔任過多個崗位,例如曾經在不同決策局任職,熟悉多瓣政策;當過DO(民政事務專員),有着管理地方、應付地區政治的經驗;當過署級官員,在執行方面有着實戰經驗;甚至派駐過海外辦事處,培養了一定的國際視野,以及談判、外交手腕,因而經歷過多方面的歷練。
以上這些,都是商人、專業人士的歷練所望塵莫及。因此,短期來說,「公務員治港」,是要比起「商人治港」、「專業人士治港」等,更加可行。
只能讓「公務員治港」勉為其難地延續下去
但幾年之後,重新再看問題,香港只能讓公務員治港,原因起碼又多一個,那就是當中央對治港班子愈來愈「hands-on」,用人標準又愈來愈「寧左勿右」、「一左二窄」時,結果就是,在社會上稍為嶄露頭角、言行稍為「不跟大隊」、稍為敢於偏離「政治正確」的城中能人,都難免會惹來中央的猜忌,被拒之門外。結果也只有剩下庸才,又或者因要緊守「政治中立」而奉旨低調的公務員,才可倖免被捲入政治漩渦,勉強可為中央接受。
這也讓「公務員治港」只能勉為其難地延續下去。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蔡子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