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1997年7月香港回歸中國,我和3位同事一起研究各地傳媒如何報道這件大事,後來寫了一本名為Global Media Spectacle的書。我們分析了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日本的報章及電視報道,又訪問了來自這些地方的記者。
香港記者很多都希望記錄歷史,把回歸的故事寫出來。大部分記者抱着客觀中立態度來作報道,但很多媒體論述明顯呈現對回歸的矛盾和不確定心情。我們看到一些主流香港媒體有5個報道框架(frame)。順帶一提,當年在分析時我們未有包括香港的親中報紙,因為它們的觀點已涵蓋在書中另章所述的大陸媒體中。
香港媒體的第一個框架是「一國兩制」,其主要關注點是香港能否保持自主性。當年7月1日《南華早報》用中、英文刊出江澤民於回歸典禮中的講辭,標題是「權利和不干預的承諾」。《信報》在7月5日表示,作為回歸推動者的中國前總理趙紫陽曾經向香港人保證,叫大家不用害怕,但趙紫陽卻早已下台,《信報》因此質疑「香港人怎能不害怕?」
第二個框架是「追求民主」。《明報》6月30日的社評稱讚彭定康在香港實施有限度的民主,但同時批評英國沒有更早在香港建立民主體制。《蘋果日報》在7月3日表示,對北京來說回歸是一件大事,但對香港人而言,回歸慶典只是「開啟一個新戰場所發的第一槍」。
「英國人遺產」是第三個框架。很多主流香港報紙稱讚英國人對香港的貢獻,並在向要離開的宗主國說再見時顯得憂傷。儘管殖民主義最初時的做法令人羞愧,《蘋果日報》在6月30日的社評中說,英國人結合了香港人的長處,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蹟」,他們的退出將會是「光榮」的;彭定康是「民主英雄」而非「千古罪人」。無綫電視有關體面儀式、流淚眼睛、感情調子、熱情群眾的報道,令人油然產生懷緬之情。《南華早報》於7月1日報道一群人在舉起標語牌「我們永不會忘記你,彭定康先生」。有《明報》專欄作家在6月30日引述兩名台灣作家以諷刺口脗說,他們感激英國的帝國主義和鴉片戰爭,令舊日的漁港成為今天的香港。
第四個框架是「混雜感受」。《蘋果日報》在7月1日社論說香港人在「情感上認同中國文化」,但「理性上批評中國的專制系統」及「心理上對回歸有憂慮」。一名僧人在6月30日的《明報》中,用一連串形容詞表達香港人對回歸的感受:「複雜、興奮、期待、恐懼、擔憂、悲觀、被動、被遺棄。」7月5日,《明報》在頭條中用「憂慮、祈禱和希望」總結整版的回歸報道。《南華早報》在6月21日報道一個被訪者的說法:「我覺得自己夾在英國養母和中國生母之間。我覺得自己是個在代母關懷下成長的小孩,但現在要和生母重聚。我珍惜養母臂彎中的溫暖,又擔心生母是個兇猛的女人。我感到憂慮。」
「平穩過渡」是第五個框架。有關這個論述多是來自中國領導人及一些官方團體,並配合慶祝活動如煙火表演。但在報道這些節慶活動時,有着隱藏的信息文本,例如《蘋果日報》在7月1日的社論中認為:「真正的考驗和挑戰在今天開始。」
香港猶在感覺有改
到了2017年,當年這5個論述框架是否依然適用?「一國兩制」是中、英政府解決香港問題的折衷方案,對港人來說它是個救生圈。「一國兩制」在當時是新生事物,一種矛盾混合體,大家對其含義可各自表述、各取所需。到了今天,它成為香港最重要的象徵和生命線,「一國兩制」不再嶄新但繼續矛盾。近年大陸與香港接觸增加,各種衝突也出現,情况令人憂慮。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調查顯示,在1997年7月香港人對「一國兩制」有信心的比例是63.6%,到了2007年4月升到最高的77.7%,卻於2014年9月跌到最低的37.6%,在2017年3月最近的調查是52.4%。
香港人不忘追求民主,但在過去20年香港民主發展只是踏出了一些碎步。區議會取消了委任制、立法會選舉加入了「超級區議會」議席,但功能組別和分組點票機制仍在。行政長官選舉制度基本不變,「8.31框架」帶來極大爭議。民主派的示威遊行變成一種儀式,勇武派的暴力抗爭沒有前途,社會撕裂日益加深。根據港大的調查,港人對民主指標的評分(0至10分制)由1997年6月的6.7分,下降至2017年2月的6.02分。
之前令港人自豪的「英國人遺產」日漸褪色,香港社會停滯不前甚至局部倒退;核心價值如法治、自由、廉潔、效率等受到挑戰而收縮。在這個被彭定康稱為「有英國特色的中國城市」,英國特色漸淡化而中國因素在加強。
20年前香港人有複雜感受,回歸時有喜又有悲。可是喜的部分短暫,例如現在香港市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下降;悲觀情緒蔓延,港大民意調查中表示對香港前途有信心的人,在1997年7月所佔的比例是77.5%,到了2017年3月變成52.2%。最近有人提出所謂「新三民主義」,市民在目前面對的選擇是「順民」、「暴民」和「移民」,可惜這3種均非市民所好。
還要努力面向明天
當年大家關心「平穩過渡」,自1997年起的15年,這個願望在某程度實現了。但自2012年起,香港的情况離開「平穩」甚遠。大家展望2047年,到時還有否「一國兩制」?終點會否是「一國一制」?
九七回歸第一日《蘋果日報》的頭條標題是「香港信有明天」,這個標題集合了當時香港人的盼望、疑惑及憂慮。如果現時要用一個標題來表達香港人的心情,悲觀的人可能會用「香港還有明天?」;抱積極心態者或許喜歡用「香港要建構明天!」無論如何,這是個政府和市民都要認真思考和回答的時代問題。
(作者按:此文會收錄在「眾新聞」出版的《回歸20年——1997我們都是記者》一書內)
作者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蘇鑰機]
香港記者很多都希望記錄歷史,把回歸的故事寫出來。大部分記者抱着客觀中立態度來作報道,但很多媒體論述明顯呈現對回歸的矛盾和不確定心情。我們看到一些主流香港媒體有5個報道框架(frame)。順帶一提,當年在分析時我們未有包括香港的親中報紙,因為它們的觀點已涵蓋在書中另章所述的大陸媒體中。
香港媒體的第一個框架是「一國兩制」,其主要關注點是香港能否保持自主性。當年7月1日《南華早報》用中、英文刊出江澤民於回歸典禮中的講辭,標題是「權利和不干預的承諾」。《信報》在7月5日表示,作為回歸推動者的中國前總理趙紫陽曾經向香港人保證,叫大家不用害怕,但趙紫陽卻早已下台,《信報》因此質疑「香港人怎能不害怕?」
第二個框架是「追求民主」。《明報》6月30日的社評稱讚彭定康在香港實施有限度的民主,但同時批評英國沒有更早在香港建立民主體制。《蘋果日報》在7月3日表示,對北京來說回歸是一件大事,但對香港人而言,回歸慶典只是「開啟一個新戰場所發的第一槍」。
「英國人遺產」是第三個框架。很多主流香港報紙稱讚英國人對香港的貢獻,並在向要離開的宗主國說再見時顯得憂傷。儘管殖民主義最初時的做法令人羞愧,《蘋果日報》在6月30日的社評中說,英國人結合了香港人的長處,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蹟」,他們的退出將會是「光榮」的;彭定康是「民主英雄」而非「千古罪人」。無綫電視有關體面儀式、流淚眼睛、感情調子、熱情群眾的報道,令人油然產生懷緬之情。《南華早報》於7月1日報道一群人在舉起標語牌「我們永不會忘記你,彭定康先生」。有《明報》專欄作家在6月30日引述兩名台灣作家以諷刺口脗說,他們感激英國的帝國主義和鴉片戰爭,令舊日的漁港成為今天的香港。
第四個框架是「混雜感受」。《蘋果日報》在7月1日社論說香港人在「情感上認同中國文化」,但「理性上批評中國的專制系統」及「心理上對回歸有憂慮」。一名僧人在6月30日的《明報》中,用一連串形容詞表達香港人對回歸的感受:「複雜、興奮、期待、恐懼、擔憂、悲觀、被動、被遺棄。」7月5日,《明報》在頭條中用「憂慮、祈禱和希望」總結整版的回歸報道。《南華早報》在6月21日報道一個被訪者的說法:「我覺得自己夾在英國養母和中國生母之間。我覺得自己是個在代母關懷下成長的小孩,但現在要和生母重聚。我珍惜養母臂彎中的溫暖,又擔心生母是個兇猛的女人。我感到憂慮。」
「平穩過渡」是第五個框架。有關這個論述多是來自中國領導人及一些官方團體,並配合慶祝活動如煙火表演。但在報道這些節慶活動時,有着隱藏的信息文本,例如《蘋果日報》在7月1日的社論中認為:「真正的考驗和挑戰在今天開始。」
香港猶在感覺有改
到了2017年,當年這5個論述框架是否依然適用?「一國兩制」是中、英政府解決香港問題的折衷方案,對港人來說它是個救生圈。「一國兩制」在當時是新生事物,一種矛盾混合體,大家對其含義可各自表述、各取所需。到了今天,它成為香港最重要的象徵和生命線,「一國兩制」不再嶄新但繼續矛盾。近年大陸與香港接觸增加,各種衝突也出現,情况令人憂慮。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調查顯示,在1997年7月香港人對「一國兩制」有信心的比例是63.6%,到了2007年4月升到最高的77.7%,卻於2014年9月跌到最低的37.6%,在2017年3月最近的調查是52.4%。
香港人不忘追求民主,但在過去20年香港民主發展只是踏出了一些碎步。區議會取消了委任制、立法會選舉加入了「超級區議會」議席,但功能組別和分組點票機制仍在。行政長官選舉制度基本不變,「8.31框架」帶來極大爭議。民主派的示威遊行變成一種儀式,勇武派的暴力抗爭沒有前途,社會撕裂日益加深。根據港大的調查,港人對民主指標的評分(0至10分制)由1997年6月的6.7分,下降至2017年2月的6.02分。
之前令港人自豪的「英國人遺產」日漸褪色,香港社會停滯不前甚至局部倒退;核心價值如法治、自由、廉潔、效率等受到挑戰而收縮。在這個被彭定康稱為「有英國特色的中國城市」,英國特色漸淡化而中國因素在加強。
20年前香港人有複雜感受,回歸時有喜又有悲。可是喜的部分短暫,例如現在香港市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下降;悲觀情緒蔓延,港大民意調查中表示對香港前途有信心的人,在1997年7月所佔的比例是77.5%,到了2017年3月變成52.2%。最近有人提出所謂「新三民主義」,市民在目前面對的選擇是「順民」、「暴民」和「移民」,可惜這3種均非市民所好。
還要努力面向明天
當年大家關心「平穩過渡」,自1997年起的15年,這個願望在某程度實現了。但自2012年起,香港的情况離開「平穩」甚遠。大家展望2047年,到時還有否「一國兩制」?終點會否是「一國一制」?
九七回歸第一日《蘋果日報》的頭條標題是「香港信有明天」,這個標題集合了當時香港人的盼望、疑惑及憂慮。如果現時要用一個標題來表達香港人的心情,悲觀的人可能會用「香港還有明天?」;抱積極心態者或許喜歡用「香港要建構明天!」無論如何,這是個政府和市民都要認真思考和回答的時代問題。
(作者按:此文會收錄在「眾新聞」出版的《回歸20年——1997我們都是記者》一書內)
作者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蘇鑰機]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