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在幼兒階段開始培養「我是中國人」的概念,教育局其實於今年2月推出的《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指引)的課程架構已明確提到,期望學生「初步認識中華文化及作為中國人的身分」。有幼稚園校長指不會因為林太的話而感到壓力或改變教學內容;亦有校長認為,每個地方的人民均需認識自己的國家,指計劃加強課程的中華文化內容,但絕非「洗腦」。
根據指引,5個發展目標(德、智、體、群、美)之一的品德發展,包括「初步認識自己於國家不同生活範疇的角色和責任」(部分見表),另亦包括認識自己為中國人的身分,幼稚園現時亦有教授相關內容,但涉獵多少則由校本決定。
幼園協會主席:並非條例 不感壓力
香港幼稚園協會主席、卓思英文學校暨幼稚園(青怡分校)校長廖鳳香表示,不會視林太的言論為壓力,因她所說的並非條例,加上幼稚園不像大部分小學或中學是政府津貼學校,如何教導學生視乎校本。她又指「我是中國人」這句話不會在該校課程中出現,亦不會刻意向學生強調他們是中國人,「年紀這麼小,說愛國他們都不懂」,但老師會讓學生理解中國是什麼地方,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也會簡單介紹國慶日是中國的生日、為何要升旗和唱國歌等。
香港幼稚園協會會長唐少勳亦認為不應為林太的言論感到壓力,因「教得幾多,幼稚園學生吸收到幾多,不能逼」。她表示,幼稚園一般教導學生中國和香港的簡單地理位置、國旗、區旗、中國傳統節日,以及本港和內地地標等,盼學生從中建立身分概念。
教聯副主席認同 籲勿政治化
教聯會副主席、荃灣商會朱昌幼稚園校長林翠玲認同幼稚園應加強教導中國文化和特色,令學生欣賞自己的國家,長大後便不會做出破壞社會安寧或國家的行為,並呼籲社會人士不要以政治化眼光去看這做法。她續指一向教導學生是「住在香港的中國人」,並透過活動形式介紹中國的首都、國旗、傳統節日等,計劃強調中華文化特色,如籍貫、食物、大節日重視團聚等,「長大後一定會愛中國」。
根據指引,5個發展目標(德、智、體、群、美)之一的品德發展,包括「初步認識自己於國家不同生活範疇的角色和責任」(部分見表),另亦包括認識自己為中國人的身分,幼稚園現時亦有教授相關內容,但涉獵多少則由校本決定。
幼園協會主席:並非條例 不感壓力
香港幼稚園協會主席、卓思英文學校暨幼稚園(青怡分校)校長廖鳳香表示,不會視林太的言論為壓力,因她所說的並非條例,加上幼稚園不像大部分小學或中學是政府津貼學校,如何教導學生視乎校本。她又指「我是中國人」這句話不會在該校課程中出現,亦不會刻意向學生強調他們是中國人,「年紀這麼小,說愛國他們都不懂」,但老師會讓學生理解中國是什麼地方,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也會簡單介紹國慶日是中國的生日、為何要升旗和唱國歌等。
香港幼稚園協會會長唐少勳亦認為不應為林太的言論感到壓力,因「教得幾多,幼稚園學生吸收到幾多,不能逼」。她表示,幼稚園一般教導學生中國和香港的簡單地理位置、國旗、區旗、中國傳統節日,以及本港和內地地標等,盼學生從中建立身分概念。
教聯副主席認同 籲勿政治化
教聯會副主席、荃灣商會朱昌幼稚園校長林翠玲認同幼稚園應加強教導中國文化和特色,令學生欣賞自己的國家,長大後便不會做出破壞社會安寧或國家的行為,並呼籲社會人士不要以政治化眼光去看這做法。她續指一向教導學生是「住在香港的中國人」,並透過活動形式介紹中國的首都、國旗、傳統節日等,計劃強調中華文化特色,如籍貫、食物、大節日重視團聚等,「長大後一定會愛中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