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Ways of Seeing﹕香港設計係點樣? 四城巡迴設計展 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18日 06:35
2017年06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很熱鬧 ,回歸二十周年,全城大小機構團體都在籌備慶祝,藝術和創意界別也不例外,展覽活動多如繁星。二十年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意義?這才是要關心的事情吧。「香港」文化繼續本土外,其實還有各式各樣的面貌。香港設計中心於今年發起大型巡迴香港設計展CONFLUENCE.20+,邀請二十名不同界別的香港設計師畧虴@單位,於米蘭、香港、首爾和芝加哥,展出他們對於香港城市、文化、產業生態和生活的創作,四月先於米蘭設計周發布,六月則是香港站,除新舊作品,更準備了一連串的工作坊、分享會和公眾活動,談創意以外,是否還有更多?


四月的米蘭設計周預展,CONFLUENCE.20+在兩周內錄得9.5萬入場人次,周六日幾乎迫爆。展品多元化,有家具、產品設計、時裝、建築、視覺、字體設計、文化、工藝、飲食等,糅合中西元素、現代感和生活趣味。


「相比韓國日本設計,香港風格可能不算明顯。然而,香港設計正正不一定要追求外貌特徵,我們反而想回看過去,透過是次展覽看看近年設計業界、城市生活的轉變,如專業間跨界交流,在文化、社會、工藝和科技等不同層面上嘗試和創新。」 策展人周婉美(Amy Chow)說,她為展覽取名「Confluence」,意指海納百川,凝聚力量組成社羣。設計展覽向來在文化博物館或畫廊舉行,這次於大會堂辦展是希望中環上班族、大眾前來參觀。八月首爾站則在東大門DDP設計廣場,也是想接觸更多人流,親和呈現香港設計。「到底香港的創意生態,是什麼容貌?每位參展設計師一方面聯結合作夥伴,製作新作品,同時因應巡迴城市的不同特性,更新或增加展品,讓每站都有新驚喜和變化。」


製作與實驗

工藝和科技也是不少設計師選取的題目,如布料設計師吳燕玲嘗試在港深兩地生產圈內,結合工程機械、程式和智能布料,製作吊燈裝置;Latitude 22N與景德鎮匠人合作,每站發布新的陶瓷作品,香港站的是剛完成的「蛋殼」系列,薄如雲片的瓷胎碗由資深匠人製作,於過程中加入鐵質,讓圖案優雅非常;中文字體設計師柯熾堅,則與多媒體設計師合作,將不同粗幼的信黑體字元變成山水畫短片。場內還有其他參展設計師,不妨去發掘一下,那組對你有新啟發?


港式新演繹

香港城市節奏急速,都市空間密集,加上與國際和鄰近中國內地、亞洲城市接近,讓我們有不同的都市和文化體驗。產品設計工作室Office for Product Design,其主理人Nicol Boyd和Tomas Rosen熟悉家居產品設計,當中不少靈感,就是來自港式大牌檔,如長櫈、吊燈、電風扇、蒸籠或調味架。「大牌檔美學講究實用和日常規律,往往是優秀的生活設計。」Milk Design工作室的利志榮,設計了流動茶檔,利用3D打印技術,配合陶藝師Joe Chan製作設計模具,讓茶具現代感十足。茶檔亦有爐具、洗盆、茶盤等設備,將會在6月17日下午與茶藝家合作分享和泡茶示範。「中國茶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大家往往將中國茶聯想起傳統。我認為飲茶是香港獨有文化,應該向全世界推介,不是懷舊。茶檔正好將品嘗咖啡的輕鬆體驗結合,呷口茶,抖下氣,聊聊天。」


建築師張智強和團隊,用了蝸居牆概念,將家電、桌椅、書架、浴缸、爐頭、梳化等全部收納在牆上。「空間細,人就會自然地將物件疊高來節省空間,這個蝸居牆裝置可以試坐,體驗都市壓縮空間。」對於藝術家和設計師伍韶勁來說,香港城市空間則是具備詩意,他在米蘭的電車上製作光影裝置,把香港城市景象帶到歐洲;這次大會堂的《閒》,空間內有月光倒影和維景,讓觀眾靜下來聽聽二十年來的香港電台廣播。


■INFO

CONFLUENCE.香港站 20+

展期:即日起至六月二十八日朝十晚八

地址:香港大會堂低座一樓展覽廳

入場:免費

查詢:confluence20.hk

Ire Tsui (巧詩)(獨立藝術、設計生活編輯,Talking Hands研究工作室發起人,hellotalkinghands@mail.com)

編輯﹕曾祥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